当前路径: 皮学网 学习方法 通用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内容

历史预习方法大全

作者:bianji1 发布时间:2022-05-20 09:43:55 更新时间:暂无 阅读:2577 投诉 下载本文

总的来说,历史课前预习学案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四个原 则:一是趣味性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指导性,即 能体现预习中老师的指导作用,明确每课的预习目标和内容; 三是启发性,即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是自主性,即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过程,有利于提高自 主学习的能力

历史预习方法大全

历史预习方法1

  一、预习时要注意看教材每课的导入框和开头的引言,有意识地培养我们书面语言的概括和提炼能力

  现行初中教材每课的篇首有一段简短引言,主要介绍本章的基本内容、历史脉胳和基本观点,且语言概括、精炼。上课前应该精读,从而对本章内容有一个浅层次的整体印象。当学完课文内容后,再回首详细理解该段引言,我们就能站在宏观角度去理解课文,试着学会繁中求简,详中求略。我们的历史书面语的概括和提炼能力也一定会有提高。

  二、预习教材的文献资料,培养自己的史料阅读和材料处理能力

  现行教材,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针对初中学生实际,适当地增添了文献资料的数量和份量,采取了在一段史实的旁边设置一则史料,或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叙述中穿插一段史料的方式。

  近年历史中考大量引入教材之外的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而教材原始材料的引入,无疑为培养我们的材料阅读能力和材料处理的应变能力提供了极好素材,奠定良好基础。因而我们在预习历史的过程中不能熟视无睹、轻意放过,不要冷落或遗忘了它们,要主动地学习史料——读懂史料——理解史料,把教材的正文部分和文献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文献资料融入正文部分之中。

  三、预习要利用好材料图表,培养自己的口头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现行初中教材,图表数量增多了,有原始照片图、后人画图、表格图、地图等。这些图表简洁明快,但功能各异,我们在预习时应该学会看图学史、看图说话、看图复述正文部分相关的史实,可以以此来培养自己口语组织和表达能力。

  四、预习教材后的练习题,培养我们理解记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本后的一些练习题虽是一个较低层次的训练,但其作用不可小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层次能力的积累是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和载体。

  这些练习题有的再现本章节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的是针对教材重点内容进行设疑。通过练习,有助于我们把握知识重点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历史预习方法2 

“课前预习”强调有效性,这意味着要达到什么样的预 习效果?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 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预习应达到的理想效果。对教师而 言,学生的课前预习过程,不仅要有明确的预习目标,要体 现相应的历史思维引导或方法指导,而且是预习结果可控的、可检查反馈的,防止流于形式。

以初步了解所学新知识为目标,开展目标任务下的自主预习,把“阅读、思考、质疑、练习”四个环节融入其中, 强调从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双管齐下做好听课准备,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采用以课前预习学案为核心的高中历史有效预习策略(以高中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为例):1通读课本,熟悉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知识体系。这是自主预习的第一步,做法有两步

(1)列举本课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标注出时间。要求学生尽量把课本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找出来并列举,如: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年、小岗村包产到户 1978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 年等等。学生以列举历史事件为任务,完成了对课本的第一遍通读,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深入阅读。

(2)细读教材,概括段意。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每一自 然段后,概括每一段落的中心意思并列举下来,形成一个大 体的知识框架。让学生自已概括段意,有利于进一步熟悉教 材内容,还能有意识地培养书面语言的概括和提练能力。 如“工作重点的转移”这一目,每一段落可列出如下大意: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等等。通过 概括段落大意,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必定再上一个新台阶, 脑海里对新课知识已形成一个大致的框架。

2围绕重点知识精心设置一系列探究题

设计探究题体现了课前老师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在有限的课前预习时间内,可针对重点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做法是精心设计一系列有启发性的、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并尝试组织答案。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中,根据教材重难点设计了以下探究题:

(1)从思想、工作重心两个方面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为何说它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改革前农村生产力为何受到束缚?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改革?

(3)为何要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 这些探究题老师将在在教学中穿插解决,学生遇到预习时不懂的问题,会有目的地留意老师的讲解,使听课更有针对性。把一部分重点知识的突破解决移至课前预习中完成, 既为上新课时重点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节省了部分给予学生思考的课堂时间。

3学生经预习后提出自已想问的问题

经过前面的预习,从基础知识到教材知识结构再到重点知识的探究,学生对新课知识已有一个初步了解,但也还有许多疑惑,有进一步弄清楚疑惑的热情。教学中要重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要求学生把预习后特别想问的或者是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记录到预习学案上, 问题一至两个为宜。

课前须把预习学案收上来检查,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对较集中的是哪些知识,以适当调整上课内容和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如学生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的预习学案中提出的:为什么改革要从农村开始?如何评价小岗村农民的“分田”行为?为何开发浦东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发的重要标志?学生提出的问题各种各样,水平也会参差不齐。

这一环节其实是对整个预习过程的总结,能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以一个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初步了解为前提的,因此通过提出问题的质量可反映学生预习的效果以及对预习投入的程度。教师可对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历史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把预习与课堂教学更好地衔接起来。

4布置适量习题,及时检查预习效果

适量的练习是有效课前预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学生的做题,对自主预习的效果进行检查。一般做法是选择约五道选择题,以难度较小至中等的题目为主,目的是落实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重点知识的初步掌握情况,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实际水平能力,避免难度大的题目,杜绝偏题怪题,否则就失去了检查预习效果的功能。

总的来说,历史课前预习学案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四个原 则:一是趣味性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指导性,即 能体现预习中老师的指导作用,明确每课的预习目标和内容; 三是启发性,即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是自主性,即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过程,有利于提高自 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是以课前预习学案为核心的有效课前预习策略,但要使课前预习真正落实还要有相应的检查评价机制。首先是每课的对应性检查。每课的课前预习学案要上交检查,使之成为一项硬性作业,老师可对预习学案完成认真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对待每次的预习任务,增强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除预习学案检查外,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 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老师及时对学生回答次数及评价作好记录,以作为对学生学期总体评价的依据之一。

其次是阶段性的检查评价。每个学月或一个学期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釆用学生自评、同学评价和老师评价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制订明确的检查标准,公平公正地评选出课前预习完成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树立榜样。通过开展课前预习检查评价活动,带动全班范围内形成热爱预习、争当优秀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前预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有效的课前预习是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应切实清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强调其有效性和可落实性,使学生的预习有方法指导、有效果保证和检查反馈机制,使之真正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杜绝流于形式,让学生热爱和坚持课前预习,促成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