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家长,还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经验交流、订家教周刊、阅览有关青少年心理方面的书刊等形式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如何塑造自身的人身价值,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并与接受优秀家长的身教言教并重,认识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多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
初三学生不想学了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影响:
一、家庭:它是孩子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幸福与否,直接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很多东西,尤其是以下这些因素:
父母的教育理念:父母的教育理念会严重的影响孩子的一生。像简单的读书对孩子好不好?早期教育对孩子到底怎么样?孩子适合鼓励教育还是强制性的管理?我们注重的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的孩子比较还是孩子本身的幸福重要等等一系列的和父母之间观念相关的因素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父母的家庭关系:这是孩子能否顺利成长的关键。在一个家庭里面如果夫妇关系融洽,相敬如宾,一般的时候孩子活的也阳光,也喜欢自己的家;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好,孩子回到家里天天看到的是两个成人的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的冷战,根本没有办法对孩子从心理和感受上进行照顾,而只顾自己的感受,这样父母的家庭孩子一般都会受到影响,孩子100%的学习会受影响。
父母能否完全配合?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学问,我认为谁也不能说自己在该方面有多么的权威,只不过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孩子的个体,实行不同的教育,这才是最重要的。在家庭里面夫妇之间的配合式的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之间不是争论,而争相给孩子说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优秀的,而是私下里两个人很好做好协调工作,从孩子现在的接受心理上,不伤害孩子自尊的情况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对孩子进行开导工作,必要的情况下,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但是,也得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
父母是不是以过来人的口气对孩子进行教育:家庭教育最害怕的是父母拿自己过往的经历来教育孩子。两代人之间因为时代的不同,他们之间的可比性是非常的小的。拿过往的经历给孩子说,只能让孩子做个参考,而不是一定要去模仿,否则,就会弄得张冠李戴,孩子最终没有教育好,自己还生了一肚子气。过来人的口气教育孩子绝对会出问题。生活在时代的孩子没有办法真正的感受你在说什么,也许你急得自己都要疯了,在给他大讲道理的时候,他还不知所云呢!父母一定要结合时代的实际,对孩子进行深达内心的攀谈!给孩子较为恳切的分析眼下的形式和时代的迅猛发展,教育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父母有没有经常的打击孩子?孩子考试本来成绩就不好,回到家里本来就担心了!可是这个时候的家长还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劈头盖脸的一顿臭训,什么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天生就是笨,这对孩子下的是判决书,他的一生很有可能就因为您这一句话丧送了;而孩子考的成绩好的时候,父母感觉孩子的前面还有强手,就说孩子努力的还是不够,还需要赶英超美,独步武林,这样的情况很难让孩子在很好的保持自己的学习的积极性。结果影响孩子的学习。
父母有没有过度的放纵孩子?这里的方面体现为物质的诱惑,只要孩子好好的学,给什么都行,结果孩子只是为物质而去,而没有安心的治学,从而使自己的学业受到影响,这也使父母放纵孩子的表现,学习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弄的这样好像是为父母学习似的,这是极不可取的。另外的为了讨得孩子的欢心,只要孩子高兴就什么都答应的情况也会助长孩子“铺张浪费”的心理,影响他的发展。诸如此类靠讲条件而助孩子学习的事情并不能真正的帮助孩子学习。必将自食苦果。
二、学校:这是一个塑造孩子文化底蕴,培养孩子基础性格的一个场所,孩子在这里将会度过他青少年阶段的最宝贵的时光,对性格的塑造,身心的成长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老师是孩子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本身的素质和行为将会严重的影响孩子的一生。老师有没有较强的灵活的授课风格,有没有较为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都会对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一般如果一个老师本身的造诣不够的话,很多的孩子将会在他的手里毁掉!他需要懂的心理学、教育学和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的教育方法!做不到这样,而是靠老师的权威去命令学生,这对孩子将会造成很深远的影响的!
同学对孩子的影响:每个不同的个体的结合,最后他们的学习风格的融合就会形成班风,喜欢学习的孩子在一起会形成较好的学习风气,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在一起就会形成较差的学习风气。而班风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班里的孩子都不喜欢学习,尤其是和孩子玩的比较好的孩子都不喜欢学习的话,你只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不会有太好的效果的!因为他会受风气的影响!根源性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话,是很难在孩子身上看到好的效果的!
学科本身的特点:孩子受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影响,还有本身长时间生活的影响形成的性格,这些都会决定他的成绩的取得,孩子不喜欢学习并不是说让他学就能学了!这也有他内在性格的影响,如果仅仅的把孩子说成听话和不听话那就太简单了!这样处理孩子的学习问题,往往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孩子习惯的形成,需要我们好好的了解,然后去分析,然后再好好的想办法,这个时候的孩子其实很需要帮助的!
学校本身的层次:学校的大氛围也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传统的认为在什么层次的学校就会有什么样的成绩和什么样的定位!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的大的!当他们走入这样的学校之后,他们因环境的同化慢慢的就会给自己定位了!从而努力的程度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这样的定位就等于给人贴上了标签!很难再做到其他的改变!
三、自身:这是一个取得任何成就的一个主要机动体。孩子的任何的成绩在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较好的体现。
孩子本身的毅力:毅力是在学习上体现为对一项学习的持久性。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分析、实践、创新的过程。没有长久的耐性是很难取得很好的进步的!任何的事物的深入了解都必须得有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就像我们的左手锻炼写字一样,要想真正的进步就必须坚持。
孩子本身的心理素质:心理是一个孩子的全方位经历在自己意识里的反应。孩子是个心理敏感的孩子,还是一个心理素质好的孩子,这和孩子的本身经历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心理素质不好的孩子,会体现为情绪波动比较大,听不进劝告,生性多疑,喜欢把别人往坏里想!看不得别人的好!孩子学不好很多时候也是受该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孩子本身受到的教育和初一、初二的基础,对孩子初三的学习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因为时间的问题加上知识的系统性,孩子在初三就很难再提高自己的成绩了!大家都在拼命的赶,自己赶也赶不上的时候,人都有这么个特点就自我放弃了!
孩子的朋友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孩子跟什么样的孩子玩。这些学习不好的孩子在一起就不会再谈论学习的问题了,他们会谈论他们的家长不好,谈论一款游戏,如何的跟父母作对等!这样的一群孩子走到一起是不会有好的趋势的。
四、社会的影响:经济转型期的现在,社会全方位的都处于急速发展的阶段,科技促使社会快速进步。这个时候最先发财的是投机商,而最先受害的孩子!
社会大风气的驱使:大家都在追求利的时代,无论我们的媒体还是我们的家庭整天围绕着一个话题,就是赚钱,而在吹捧某个人的暴富,而忽视报道这些成功人士的辛苦和努力的付出。成人之间的权钱的斗争比起学习更有意思,让孩子过早的接触了很多他们这个年龄段不该接触的东西。这样的风气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影响是非常的坏的!
明星浮躁文化的影响:喜欢明星的成功,成了追星族的一员,只是看到了明星出名的荣耀,而没有真正的考虑到了明星背后的苦难!涉世不深的孩子很容易被这样的文化影响而最终无心学习。这跟现在媒体的发展迅速有很大的关系。
大文化给孩子内在的肯定:60―80年代流行的有文化没有用的理念在现代的孩子身上依然流行。他们崇尚不劳而获,他们喜欢伸手既来的那种轻省。这样的情况在孩子的身上有很大的影响,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如果有条件抓早期的教育是最好的!
孩子本身对社会的认识:这代孩子在本身的成长的环境里相对的也会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并且是根深蒂固的。因为从小就这样子,在加上父母的宠爱,他们所形成的人生和加值观念本身就存在问题!是在父母维护下的合理,而如果没有了父母的照顾呢?
所以,以上层次的问题夹在一个孩子身上,想一时或者一句话就让孩子学习是非常的难的,如果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最好能够向专业的人士寻求帮助,孩子在初三的时候才是人生满好前景的开始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恢心。
如何避免孩子厌学
(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拨苗助长,他们只重视孩子的分数,只看成绩名次而不顾孩子实际智力水平和心理特点,不考虑孩子的可接受性,学习精力和爱好,仿照体育训练中大运动量的做法,让孩子弹钢琴,练书法,学画画,上外语、数学辅导班,做大量课外题到深夜,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进名牌、重点学校,除了催着、逼着要完成老师部长的作业,又要请各门功课的家教,每天清晨眼睛一睁开就与书本打交道。
搞得孩子身心整天处于疲劳状态,在难于承受的重压下,孩子如何以学习为快乐呢?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和焦虑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心理,现在不仅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是成绩好的孩子也不太想读书。觉得学习没劲。
(2)缺乏必要的辅导和关心是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
有些学生家长收入比较稳定,生活有保障,由于家长在单位从事繁重的工作,回家又要忙于家务很是辛苦,所以晚上或节假日总想好好休息,调整自己,打麻将、跳舞、下棋、钓鱼成了他们的业余爱好,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穿照顾好就行了。他们对孩子娇生惯养,生活上照顾无微不至,孩子养尊处优,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生活,而学习上又无人辅导,思想上又无人关心,天长日久,孩子怕苦怕累,没受过挫折教育的孩子,遇到困难绕道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
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的无止境的要求,也不可过低,放任自由,置之不理;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削弱。
纠正厌学心理的对策
一、帮助子女树立必胜的信心
信心是前进的源泉,进取是成功的根本。在学习上,气可鼓而不可泄,家庭教育的技巧就在于如何创设成功机会,满足孩子高层次需要,厌学者的显著特点是丧失了信心,若家长适当地降低对子女的学习要求,创设情境,让孩子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尊重的需要。信心、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纠正厌学情绪。在孩子每一次作业、考试或是成长经历中表现有进步时,家长应该有意识的表扬,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正如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所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决”。一个人只有成功的决心和信心才能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家长还应该给子女降压、松绑,不要过分强调竞争;要多倾听、多宽慰、多疏导,鼓励子女只要花了力气,学出自己的水平就是成功,还要多关心孩子的休息和心境。
二、父母对子女学习状态的估计要客观,期望要合理
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绝大多数求学时期都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一段历史的空白使许多人的机遇与他们失之交臂。长期以来没有满足求知欲所产生的失衡心理使其中不少人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孩子在超负荷的运转中,就积蓄了对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厌恨,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这种情况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父母要经常帮助子女恰如其分地作出估计,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低估。这样,才能使子女处于自信而步子不满,自尊而不自负,自善而不自弃的心理状态。如果个别家长不善于客观地分析子女的实际情况,过高的期望不进行适时的调控,而是一味地为子女买参考书,约法三章,要求每次考试每门功课一定要考多少分,排第几名,这样做往往造成学生厌学、畏学,进而弃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的悲剧。
三、父母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
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孩子一块制订一份适合又有针对性的学习作息时间表,但不必完全改变家庭日常生活规律。另外,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为孩子的学习和对家庭教育意见的分歧争吵,不要一天到晚千叮咛、万嘱咐,让子女感到唠叨个没完。要尽量减少或避免人情往来的应酬,吵杂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心绪不宁,烦躁不安,不能静心学习。
有的家长对孩子天天讲道理、横比喻、竖举例,把家长的焦急心理传递、影响了孩子。有的孩子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家长的压力下,就象个囚徒,又象动物园里的动物。饮食起居被照顾得很好,他们自己节衣缩食又每周一、三、五给我们喝鸡汤,二、四、六给我们买活鱼,又请了三位教师分别辅导,还收集全国名牌学校试卷,天天做模拟题,对家长我关心照顾,我们也感动,但就是没有自由意志,独立的能力,没有蓬勃的活力。在这种压力下,孩子或被迫“屈从”,或铤而走险,反抗心强的孩子,就容易由逆反心理发展到厌恶逃避的心理变态。
从孩子的心声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孩子是多么需要一个宁静、温馨、得到关心理解、鼓励和安慰支持的家啊!他们不仅是需要鸡蛋、牛奶和“太阳神”,他们多么需要从父母那儿得到支撑自信心的力量。
作为一名家长,还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经验交流、订家教周刊、阅览有关青少年心理方面的书刊等形式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如何塑造自身的人身价值,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并与接受优秀家长的身教言教并重,认识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多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
解析孩子厌学的起因
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缺乏兴趣
造成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时间长,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其次,教师教法陈旧、缺乏沟通技巧、师生情感不良。中小学生学科情感的产生,学生学习往往源于他们对学科教师的情感。一个老师德高望重,从自然威信到学识水平、治学态度、教育教学能力等各个方面,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他们必然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相反,师生情感不良,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他们就会不喜欢这位老师,由此发生情感迁移,孩子们很可能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了。学生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很难说不产生厌学情绪。
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许多学生虽然主观上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目前的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是父母帮助解决。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因为恐惧挫折就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
学习本身的局限性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同时,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无论进行什么性质的工作,时间长了,都会多多少少的令人产生厌倦情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持续努力学习十几年,甚至更长。所以,学习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从而导致厌学。
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或不明确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中学生动机不足或不明确的现象极为严重。其原因有:一、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社会不良风气也走进了学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二、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到家长及社会上“脑体倒挂”现象的影响,误认为知识不重要,花钱读书不合算,认为知识够用,不如早点参加工作或经商赚钱好。三、学生本身对为什么学习不明确。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是有书读就可以,而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来自各个方面的消极评价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需一要不断鼓励和被肯定,尤其是中学生还处在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更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评价,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得到的少之又少,而消极的评价正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不容忽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