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转换”只要有词典进行检索就可以,并不需要多少脑力活动,所以只是“码字工”。然而,如果能认真对原文加以咀嚼,并用译入语的语言“转述”出来,信息就具有了可读性,语言就具有了可理解性。在进行转述的时候,译者会自然考虑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和文化环境等因素。这样的转述应该是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这样的翻译过程经历了“二度编码”(麻争旗,2003),所翻译的译本才算是翻译。总之,这一境界集中于“意”的翻
一、求“形”的“文字转换”境界
所谓的“文字转换”境界仅仅将重心停留在“形”上,其所谓“译本”只不过是简单“照搬”,一个词“对应”一个词,一个语法结构“对应”一个语法结构。这种所谓的“翻译”活动充其量只能叫“人力检索”(类似于所谓的“机器翻译”)。实际上, “形”仅代表了原文的结构或者节奏,而因为语言的差异,不能完全将“形”照搬进另一种语言体系。这种“翻译”没有经过译者的咀嚼,更没有译者的精神参与。结果,译本通常是读起来不十分顺畅,甚至脱离了句子的本义。
二、求“意”的“语言转述”境界
“文字转换”只要有词典进行检索就可以,并不需要多少脑力活动,所以只是“码字工”。然而,如果能认真对原文加以咀嚼,并用译入语的语言“转述”出来,信息就具有了可读性,语言就具有了可理解性。在进行转述的时候,译者会自然考虑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和文化环境等因素。这样的转述应该是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这样的翻译过程经历了“二度编码”(麻争旗,2003),所翻译的译本才算是翻译。总之,这一境界集中于“意”的翻译上,翻译活动更类似于“转述”。
三、求“神”的“艺术感染”境界
而一名好的译者应该在第二境界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第三境界——艺术感染境界。这一境界超越了“形式”和“意义”之争,将重心放在“神”上,即令译本的重心放在感染力或者效果上,使之能夠生动、真实、具体地再现出原文的内涵,令能使译语读者感同身受,同源语读者一样被感动。这种境界下的翻译活动更类似于“同感”(empathy)的“精神活动”(麻争旗,201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