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内设行政办公室、主任由朱秀常担任;设采编部,主任由赵恒玉担任;设宣传辅导部,主任空缺;设借阅部(含借书处、综合阅览室、社科阅览室、科技阅览室),主任由雷玉英担任,副主任由张秀兰担任
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原名伊克昭盟图书馆,隶属于鄂尔多斯市文化局。2001年撤盟设市后更名为鄂尔多斯市图书馆,2009年7月搬迁到康巴什。
从筹备建馆到建馆初期(1955年至1963年夏)
1955年春,伊克昭盟文卫党组组织成立“伊克昭盟图书馆筹备委员会”或“筹备小组”(无原始文件和会议记录,凭老图书馆工作者回忆整理),成员有任佩文(文卫党组委员)、王秀云、袁彩华、陈玉兰。
1956年4月,伊克昭盟图书馆建成并向社会开放。临时负责人王秀云(女),工作人员袁彩华(女),陈玉兰(女)。图书馆属于全额事业建制性质,年财政核定事业经费200元。藏书2000余册(其中蒙文图书300余册),蒙汉文报刊150多种,馆藏80%来自于社会各界和地方党政机关无偿捐赠。内设采编、图书外借、报刊阅览、书库等机构。馆内阅览席位100多个,日平均接待读者400多人次,由于阅览席位少,图书馆的院落也经常成为读者阅读的场所。为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图书馆将开馆时间延长至夜间十点。阵地活动有:读者知识讲座、时势讲座、书目推荐等。
同年,王秀云赴内蒙古图书馆学习,参加了“全区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训练班”,接受专业培训三个月。此后,伊克昭盟图书馆的内部管理开始向行业规范化转变。
1958年夏,反右运动扩大化期间,王秀云随爱人下放准格尔旗农村劳动锻炼,调离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人员陈玉兰同时被下放劳动。
1958年至1959年,刘庆曾任临时负责人,主持图书馆工作,后于1959年末调回原籍天津。
1960年,图书馆无馆长,受运动影响,工作受阻,工作人员仅留袁彩华、雷玉英两人。
1961年11月,刘志壮任副馆长,主持工作,工作人员9人,藏书3万余册,年总经费6000元。
1961年11月,原伊克昭盟盟委讲师团干部赵恒玉调入图书馆工作,从事图书采购和分类编目工作(兼图书馆会计和保卫干事职务),后成为图书馆的业务骨干。
1962年1月,原伊克昭盟盟委讲师团团长李群调入伊克昭盟图书馆任馆长,主持图书馆工作。
1963年5月,受反右扩大化运动的牵连,建馆人之一的袁彩华调伊克昭盟新华书店工作。
1963年,李群调离图书馆,由副馆长刘志壮主持图书馆工作。
搬迁至伊克昭盟第一中学校办工厂阶段(1963年秋至1966年初)
1963年秋,依据伊克昭盟文教局文件(一说会议决议),位于现今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东墙外,东胜公园西墙外,原伊克昭盟第一中学校办勤工俭学工厂厂房,划归伊克昭盟图书馆,伊克昭盟图书馆首次搬迁,馆舍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工作人员5人,馆藏图书1万多册。原有馆舍划归“伊克昭盟文联筹备委员会”。
1963年至1965年,工作人员三上北京采购图书3万多册,充实馆藏。
1964年伊克昭盟公署文教处(或文卫口临时党组)指定白志仁担任伊克昭盟图书馆临时负责人,主持工作。副馆长刘志壮被下放鄂托克旗早梢公社任副社长,接受劳动锻炼。
1966年初,图书馆馆藏图书达到7万余册,设立了两套完整的分类目录和书名目录。收藏装订成册的过期报刊1万余册。丰富的馆藏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图书馆日均接待借阅读者500余人次。
文革时期(1966年6月至1976年秋)
1966年5月至1967年,受“文革”影响,赵恒玉被定为现行反革命,两次遣送原籍河北新河县劳动改造。伊克昭盟图书馆开始“闭馆闹革命”,只讲政治,不搞业务,正常工作停顿。因无人管理,7万余册馆藏大部分遭遇盗抢,馆内设施设备遭受人为破坏。期间王秀英任临时负责人,主持工作。
1968年,伊克昭盟新华书店投资8万元,伊克昭盟图书馆由地方财政拨专款3万元,在现鄂尔多斯市新华书店原址合建650平方米砖混结构二层办公楼一处,于当年年底建成(当时未明确产权,后因图书馆搬出,产权自然转移至新华书店)。
1969年,伊克昭盟图书馆搬迁合建楼,与伊克昭盟新华书店联合办公,新华书店占居一楼,图书馆占居二楼,各占325平方米。同年“伊克昭盟新华书店、伊克昭盟图书馆革命委员会”成立,革委会主任崔自强主持两个单位的工作,财务分设。副主任王文成,委员雷玉英、王秀英、周万万。
1970年10月,王秀英调离图书馆,后随军至天津大港油田工作。
1974年,图书馆对外恢复原馆名“伊克昭盟图书馆”,孙凤亭任副馆长,主持图书馆工作。当年无购书经费,馆藏图书 6万册。工作人员有:张秀兰、雷玉英、包金月、娜仁、肖德清。图书馆内设中文借书处,开办常规性的借阅工作。
1975年1月,孙凤亭卸任退休,于1982年4月转为离休。
1976年4月14日,经伊克昭盟革命委员会文教局批准,乔广昌任伊克昭盟图书馆副馆长、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
搬迁至东胜县文化馆时期(1977年秋至1984年3月)
1977年秋,经伊克昭盟革命委员会文教局批准决定,伊克昭盟图书馆搬迁至东胜县文化馆一楼开展工作。图书馆内设采编室、外借室、阅览室、书库等机构,馆藏图书10万多册,总面积200多平方米,阅览座席100个,日平均接待读者100多人次。工作人员有:乔广昌、张秀兰、雷玉英、娜仁、肖德清、包金月、朱秀常等。年业务经费1万多元。同年,刘志壮回图书馆,任副馆长。
1978年10月23日,经伊克昭盟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批准,刘志壮任伊克昭盟图书馆馆长,主持工作。
1979年8月4日,经伊克昭盟革命委员会文化局同意,赵恒玉平反后回图书馆,从事文献采编工作。10月,刘志壮卸任,调伊克昭盟歌剧团任团长。10月30日,经伊克昭盟文化局批准同意,袁彩华调回图书馆工作,任副馆长,分管业务工作。
1980年8月,经伊克昭盟文化局党总支批准,任命朱秀常为伊克昭盟图书馆专职行政秘书。伊克昭盟图书馆、伊克昭盟群艺馆组建一个党支部,成员3人。11月8日,伊克昭盟图书馆单独组建党支部, 25日,经改选支部书记由伊克昭盟图书馆副馆长袁彩华担任,赵恒玉担任宣传委员,朱秀常担任组织和青年委员。图书馆在职职工14人。乔广昌于1980年底退休,于1982年4月转为离休。
1981年12月18日,经伊克昭盟文化局机关党总支批准,伊克昭盟图书馆党支部改选,刘志壮任党支部书记,袁彩华任组织、纪检、保卫委员,朱秀常任青年、宣传委员。12月29日,刘志壮兼任盟直文化系统总支委员会宣传委员。
1982年1月,伊克昭盟文化局批准,刘志壮任伊克昭盟图书馆馆长、党支部书记,主持全盘工作。在职职工17人。
第四次大迁徙,搬迁至东胜区伊金霍洛东街22号阶段 (1983年10月至2009年6月)
1983年10月,位于原东胜县新华东街,现今东胜区伊金霍洛东街22号的“伊克昭盟图书馆楼”落成,,图书馆开始了第四次大迁徙。
1984年4月1日,经过近6个月的开馆前期准备,伊盟图书馆完成了11万册馆藏文献的搬迁和加工、整理、上架工作,正式向社会开放,图书馆从此结束了无固定馆址的历史。 4月7日,伊克昭盟图书馆组建“馆务委员会”,馆务委员会主任由刘志壮担任,副主任由袁彩华担任,委员:雷玉英、赵恒玉、朱秀常。图书馆内设行政办公室、主任由朱秀常担任;设采编部,主任由赵恒玉担任;设宣传辅导部,主任空缺;设借阅部(含借书处、综合阅览室、社科阅览室、科技阅览室),主任由雷玉英担任,副主任由张秀兰担任。图书馆核定编制数30人,实有职工32人。当时全社会正处于学习热、考试热,民众读书求知的欲望强烈,图书馆仅有的250个阅览席位和11万册馆藏图书,远不能满足东胜城区人民群众的借阅需求,图书馆各阅览室、借书处读者经常呈现暴满状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第四次大搬迁不仅奠定了伊克昭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并且从此成为东胜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读书阵地和文化娱乐、休闲场所。
第五次大迁徙——迁至康巴什新区(2009年7月至今)
鄂尔多斯市图书馆2008年12月开始进入新馆搬迁准备阶段,2009年 5月中旬打包架上的各类文献。经过1个月的奋战,将28万册文献分类整理打包。 6月底,馆务委员会将70多名馆员分组和分工,各负其责,利用一个星期时间,从旧馆登记装车、跟车、到新馆卸车,同时将文献卸入应归放的功能区域,顺利、圆满的完成了搬迁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