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当召位于包头市石拐区的五当召,是我国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五当召海拔约1500米,占地300多亩,殿堂苍舍2538家,是国家4A级旅游区。接下今天带领各位参观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内蒙古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五当召。五当召位于包头市固阳县吉忽伦图乡的五当沟内,距包头市区约70公里。五当召建成后一直香火旺盛,信徒云集,鼎盛时喇嘛有1200多人,在蒙藏地区有很高的声誉。
今天带领各位参观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内蒙古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五当召。如果说从我国西部每个省区各选出一座藏传佛教的代表性寺庙,那么它可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齐名,可以说是我国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美誉。当然,藏传佛教还有六大名寺之说,那是从另一个角度评定的。
五当召位于包头市固阳县吉忽伦图乡的五当沟内,距包头市区约70公里。始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后又在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进行了多次扩建,是一座政教合一的寺庙,同时也是研究藏传佛教(密宗)、哲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研究基地。清朝时期,遍布内蒙古大草原近千座藏传佛教寺庙中的住持喇嘛大多是从五当召派去,或是曾经在五当召学习过,因此五当召素有蒙古高原藏传佛教“最高学府”之称。五当召建成后一直香火旺盛,信徒云集,鼎盛时喇嘛有1200多人,在蒙藏地区有很高的声誉。
五当召有蒙、藏、汉三个名字。“五当召”是蒙藏混合语名,“五当”,蒙古语是柳树的意思,因柳树繁茂,环境宜人而得名;“召”在藏语中原意为“兄长”、“世尊”(释迦牟尼),引申为供佛的寺庙;五当召另一藏语名为“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因“鹰衔经冠,奶化白莲”的传说而得名;汉语名为“广觉寺”,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乾隆皇帝亲赐的。
据说,五当召最初是由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即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王公所创建,庙址是第一世活佛阿格旺曲日莫选定的。
相传阿格旺曲日莫在西藏学佛深造,离藏时,喇嘛嘱咐他说:“务择福地修建庙宇,供奉我佛,普度众生”。来到内蒙古,阿格旺曲日莫便发愿要建一座寺庙。于是,在准格尔旗王公的支持下,他带领两个徒弟遍游阴山南麓,开始了勘察、选址工作。师徒三人登上沙尔沁山峰,极目北望,只见远方紫气缭绕,青烟飘渺。就在这时,一只白翅金雕俯冲而下,抓起阿格旺曲日莫的经冠哈达向北飞去。师徒三人追到一个山脊平台上,没见到金雕的踪影,却看见经冠哈达挂在一棵形如宝盖的柏树上,他们认定这是佛的旨意。这时忽然听到身边有响动,原来是一位中年蒙古妇女,左手牵着一头白花牛犊,右手提着一只木桶姗姗而来。她放下木桶,转身想把牛犊拴在松树上,不料牛犊一脚踢翻了木桶,洒在地上的牛奶顿时变为朵朵白色莲花。就在他们师徒又惊又喜的时候,那个女子和牛犊已经不知去向。阿格旺曲日莫知道,释迦牟尼成佛时“步步生莲”,莲花是佛界的标志;金雕是释迦牟尼佛的护法神;金雕和莲花的出现,已经预示着这里就是寺庙的所在地。于是,他决定在这里建庙,寺庙也因此而得名“巴达嘎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