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路径: 皮学网 生活百科 健康 心理健康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作者:邢月 发布时间:2022-08-08 20:21:43 更新时间:暂无 阅读:11473 投诉 下载本文

孩子与同伴或同学发生纠纷,他会纵容孩子:如果有人再欺负你,我找他算账;孩子做事违背了他的意愿,他会拳打脚踢,有时会使孩子鼻青脸肿;他经常酗酒,醉酒后又不分青红皂白打骂孩子……长期以来,孩子对父亲十分惧怕,并形成了这种孤僻、冷淡、粗暴,情绪波动,甚至欺软怕硬的不良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第1篇

活动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到好好说话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的愉快心情。了解说话时要面带微笑,说话之前要先想好,说话时不能急躁,而且要为别人着想。学会一些说话的技巧。

适应年级:小学中年级

活动准备:

1.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2.准备闯关的课件。

3.教师准备:镜子礼物两种纸牌题板

4.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

5.教师事前对班长进行心理调查。

6.邀请一位神秘嘉宾。

活动过程:

今天很有幸将要和大家一起度过这一节课的快乐时光,大家肯定没想到,我还邀请了一位神秘嘉宾,你们一定想知道他是谁吧?掌声有请!

看来神秘嘉宾不肯轻易露面,大家看,原来他藏在那里呢!(大屏幕上出现一个人物剪影)

要想见到他必须穿过一座迷宫,而且路上还有七口大箱子挡住了去路,只有闯过这七关拿到箱子里的法宝才能见到他。大家有信心吗?

【分析】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和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兴趣浓厚、信心十足地学习。所以,教师设计“走迷宫”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第一关:跟我学

——沟通你和我,有话好好说

【分析】这一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借闯关的形式揭示课题。

第二关:笑着说话

实验:请你用以下几种表情对着镜子说“请你让一下”比较一下那种表情让你的心情最好?

平淡地说微笑着说烦躁地说

咱们平时说话要尽量面带微笑,让自己和听的人都有个好心情。

【分析】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这个过程不是单纯靠外力,由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的“传授”“教导”和“训练”,而是由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的转化过程,是一种感悟。所以,教师安排学生对着镜子来表达,客观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以达到自我教育的教学效果。

评出“微笑天使”,让大家向他们学习。

对着镜子微笑着说——沟通你和我,有话好好说

第三关:漫画故事《张秀才请客》

观看漫画故事:《张秀才请客》

谁能解开他的疑问?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办?

我们说话的时候可不能像他那样,我们会——(说话前要先想好)

对自己说——沟通你和我,有话好好说

【分析】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调节控制课堂气氛,既要活又不能俗。过于严肃,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从而抑制学生的思维、情感;过于随便,容易使课堂气氛活跃,却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起不到教育作用。

《张秀才请客》是教材中的一个故事,教师用多媒体分解漫画,使故事更细致,再加上配音,使故事更生动,教学效果当然比让学生看书或听故事要好得多。

第四关:心理体验

请大家拿出彩笔和纸,我们要开始做一个心理测试。

责怪学生没带笔

集中矛盾焦点,责怪班长没有提醒大家,看看班长是否能心平气和、有理有节地应对老师。

其实老师是在考验他。

【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定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在活动中哪怕只有一个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这个活动都是失败的。活动中涉及到对班长的冤枉和批评,所以事先一定要了解班长性格是否开朗,是否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并且要告知他在活动中会表扬他,批评他,让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一对一访谈:班长上与教师促膝而坐

1、说实话,当时你心里面骂我了吧?至少埋怨了,怎么埋怨的?

2、有说出来的冲动吗?那你为什么不说呢?

【分析】这是一对一的对话式教学,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敞开胸怀、接纳彼此,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所以,教师请班长坐下,辅以平和友善的表情动作(比如帮班长摆好凳子,牵他坐下)向他传达平等的信息,达到心灵对话的教育效果。

集体谈话:

自由发言。夸班长刚才的表现。(说话不急躁,讲道理)

【分析】“夸班长”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师是想让学生在夸的过程中谈自己刚才的心理体验,心里收获,审视内心,推动自我发展。

对同桌说——沟通你和我,有话好好说

第五关:善于批评

夸奖别人并不难,如果谁批评他,还让他乐意听,那才叫本事。

问班长:不介意大家批评你一下吧?是否可以问一下,你有什么缺点?

引导大家从班长的角度考虑斟酌批批评的话该怎样说。

问班长:怎么样,你觉得礼物应该送给谁?为什么是他?(说话时替别人着想)

【分析】“说话时替别人着想”是教材中的一个教学要点,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可什么情况下要替别人着想,怎样说才算是恰当,这里面的学问可以专门开一门课来研究。为了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概念和感受,教师选择了“给他人提意见”这个话题来切入。给他人提意见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要想既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又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经过前机关的磨炼,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此时便能在说话时顾及对方感受。

左边的同学对右边的说——沟通你和我,有话好好说

【整体分析】

这堂课最显著的特点和主要表现形式就在于“活动”,整堂课采取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清静设计、角色扮演、游戏和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把小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融入各种各样的活动中。

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但决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毫无目的的活动,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体验、充分感悟,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克服不良的心理行为,发簪健康的林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所以,这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直接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获得间接的生活

体验,促进对生活的感悟,从而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内化。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第2篇

一、背景介绍:

小同,男,12岁,比较自由散漫,父母工作比较忙,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很关注,但是因为缺少方法,也显得无能为力。该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经常发呆,与同学相处,别人稍微触犯他,他就会报以拳脚,而且,该生对老师的教育常常抱以漠然的态度。

二、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不太管教,回家时对该生所做的错事缺乏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母亲对该生却很是溺爱,父亲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另外,孩子的几位前任老师多次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对孩子也感到无能为力。家长的批评责骂溺爱,老师的无能为力,更让孩子得寸进尺。

三、辅导过程:

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是其内心的反应,所以,教育要从心入手。

第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使他摆脱心理困境。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职责感,使他的父亲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每周五家长来接孩子,我都要同他交流孩子在学校在家的表现,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渐渐不再那么倔强。

第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群众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开始,同学不愿意与他玩耍,他对老师的询问也是一问三不答,故意装作不明白的样貌。我明白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他不愿意开口,我也不着急,而是主动与之接近,慢慢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慢慢地,他不再那么抵触,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了。

第三:协同各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给他表现的机会。课后,多给他补习。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的构成,其实归根到底是学习成绩的差导致的。学习差,父亲责骂,学习差,老师责怪,学习差,自己自暴自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多次为他带给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心,使他重新找到了自信。

第四:在班级中,给他一点职务,让他在群众中发挥作用。因为参与了班级管理,他的用心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另外,因为他的职务涉及到记录,需要写一些表述性文字,遇到不会写的字他就请教别人,或者查字典,从另一面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成绩。

四、辅导后记:

虽然学生取得了必须的进步,但是却永没有结束。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要改正也肯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中间还可能出现反复,这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爱心、耐心与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第3篇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__________,二年级学生,男,7岁。

二、家庭情况:

父母均在外打工,爷爷做监护人。并且父母关系不很好,有离婚的倾向,母亲几乎不回家来,也很少联系孩子和关心孩子。

三、个性特征:

该生虽很然聪明,但极为的不爱学习,讨厌写作业,爱与别的同学追逐打闹玩耍,并且也很胆大,经常和高年级孩子对峙,身上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1.该生不太讲卫生,生活习惯差。

2.上课不听讲,不写作业。

3.有时在班级还拉帮结伙制造一些事端。

四、原因分析:

1、父母的监管不到位,而监管人爷爷却又溺爱管不住。

2、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能缺失,孩子的认知及行为习惯都有待家长的培养和提高。

3、陈玉宝胆子大,很多事要自己做主说了算,所以在班级就有一帮小哥们。

五、具体措施:

1、与家长沟通。首先,让家长了解家长在孩子跟前陪伴的重要性,明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肩负的责任,懂得家长才是孩子更好的老师。

2、教家长如何加强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走上积极向上的道路,并懂得如何家校共管。

3、孩子在校,作为教师的我要严格要求他。

4、教孩子要学会感激,利用各种节假日为父母做事,让父母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能做事了,加强孩子和家长的沟通。

5、改善同学关系,把在小帮派里发挥的作用引导为班级集体作贡献上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出他的积极性。

六、初步结果: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工作,该生改变学习的态度,能积极主动的学习与写作业。特别是思想境界提高了,坏习惯和毛病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他知道了要学会感激,学会关心他人,爱护班集体,并且热爱老师。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第4篇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xxx,男11岁,三年级学生。

二、家庭情况:

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上知识分子,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要求要求特别严,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同时母亲平时又爱唠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由母亲替孩子安排好,甚至每天穿哪件衣服都要听家长的。上了三年级后该生认为,他很不自由,干这不行,干那妈妈又不让,他觉得自己没有活动的空间,看到与自己同龄的孩子可以骑自行车上学,可以自己去公园,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在心里产生了怨气。

三、个性特征:

该生虽很然聪明,学习成绩好,但是性格很怪,不爱帮助他人,很贪玩,特别是内心思想活动与正常的孩子不同,有时还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言行。

1.该生穿戴整齐,卫生好,但却很少关心他人。

2.学习成绩好,但思维总爱走极端,看不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关爱。记得有一次在心哩课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平时在家里谁最关心你,最爱你?他举手回答说;“没有”,我接着说:“你的父母不关心你、不爱你?”他却说:“他们对我太严了,我都快要窒息了,我也要自由啊!”

3.有时在班级还拉帮结伙制造一些事端。

四、原因分析:

1.由于父母都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人希望自己记的儿子也象他们一样出人头地,所以在平时非常溺爱,没有注意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只丛生体贴是不够的。

2.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要从多方面去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然就会与父母产生隔阂隐瞒内心世界。

3.上三年级后他认为自己长大了,很多事要自己做主说了算,所以在班级就有一帮小哥们。

4.他还觉得上三年级后,生活中不单纯是学习,要交朋友也要学会自己应该掌握的一些技能。

五、具体措施:

1.我发现了这名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变化,认为要引起重视。

2.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指出要改变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所有事情进行包办就是一种溺爱。该大胆放手时就应该相信他,给他锻炼的机会,指导他掌握各种技能,对孩子要求过严,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他有什么事,有什么心理话都不敢和家长说,有时还可能使孩子撒谎来欺骗家长。

3.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培养自立能力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告诉他思考问题要多从正面去想不

要总有怨言。

4.要学会感激,利用各种节假日为姑母做事,让父母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能做事了,这样父母也就会给你一些自由的空间。

5.改善同学关系,把在小帮派里发挥的作用引导为班级集体作贡献上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出他的积极性。

六、初步结果: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工作,该生改变了对待家人的态度,也改变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在看待事物时他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怨言少了,行为上有了很大改变,他知道了要学会感激,要学会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啊!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第5篇

一、案例介绍

李建鹏,男,小学二年级学生。他成绩中上,中等智商;性格孤僻、冷淡、粗暴;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很大。他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开不起玩笑,同学关系不够融洽;在学校里,自己不愿受到一点委屈,但又经常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同学。他逆反心强,在情绪不佳时,看到作业本上老师打错的数学题,也会当着同学、老师的面摔本子。

二、案例分析

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叛逆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但大多时候是不愿承认或接受自己隐性的、心理上的问题,而不愿接受自己作业上明显的错误,说明已经发展到十分任性的程度,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我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经过分析认为有三方面因素:

(一)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长期受冷淡、焦虑、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定位自己,没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能正确处理亲人及同学间的关系,往往又使他陷入错误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结构和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是家庭环境

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完全没有母爱或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人格上的障碍。程某同学正是这类孩子:在他三岁时,母亲死于非命,他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程某同学的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但表达的方式有时过于肤浅,有时又十分粗暴。孩子与同伴或同学发生纠纷,他会纵容孩子:如果有人再欺负你,我找他算账;孩子做事违背了他的意愿,他会拳打脚踢,有时会使孩子鼻青脸肿;他经常酗酒,醉酒后又不分青红皂白打骂孩子……长期以来,孩子对父亲十分惧怕,并形成了这种孤僻、冷淡、粗暴,情绪波动,甚至欺软怕硬的不良心理问题。

(三)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他总是一个问题学生,了解他情况的老师都同情他,想帮助他,但由于他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很大,很多老师又没有了耐心。老师对他的关注少了,他在老师那儿得不到适时的关怀、温暖、表扬和赞叹,他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同时,他又不甘寂寞,便表现出一些反常的行为来宣泄自己,如:欺负弱小的同学,叛逆等。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程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

1.加强与家庭联系,说服家长改变教育方法

每个问题孩子,都能从家长身上找到原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影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品质。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主要在于

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唤醒一个父亲应有的义务和责任感。我几次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和任课老师一起做他父亲的思想工作,告诉其父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作为家长不能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在生活上,要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学习上也需要多过问、多关心、多辅导。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他父亲的教育方法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他接受了我们的建议,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待人处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转变,对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兴趣。

2.架起爱的桥梁,感受集体温暖

我尽量把班集体营造成一个温暖的、充满爱心的大家庭,对程某同学给予了更多的体贴和关怀,常与他进行交流谈话,谈理想,谈未来,谈人际交往,拉近师生的距离。有一次,他告诉我,他和同桌之间有了一点小摩擦,想调换座位。我举例说,生活就像流水,每个人都是大海里的一粒小石子,海水在不断奔流的过程中,石子之间在不断的摩擦、碰撞,到最后,每一颗石子都是那样美丽、光洁,正因为它们美丽、光洁,所以,人们都喜欢它们。生活在集体中的人们,不正是那些小石子吗?听了这些,他欣慰地笑了。在之后的时间里,他和同桌相处的一直较好。

3.遇到冲突,坚持冷处理

虽然他在很多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他依然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集体中快乐地生活,他的情绪还是时有波动。遇到这种情形,我大多时候采用冷处理,等到他情绪稳定了,再找个恰当的机会,与他交谈,

他会马上认识的自己的错误,有时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