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避免单纯的知识讲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把心理的实践与体验融入课程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先进新颖,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坚持每一个单元都安排有一次心理活动、心理测验、问题讨论等互动环节,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课堂讨论;“自画像”、“20个我是谁”、“组员心声”放松训练;心理游戏、观看心理访谈录像;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的一门课程,其意义十分重大。
2.课程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属德育类,人文科学课程。是学院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 三年制大专开设本门课程的时间是第一学期。引导高职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拥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坚强意志,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全面成才。
3. 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1)无前修课程
(2)平行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评估和调节自我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特别对于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还同时具备了帮助未来服务对象(患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本门课程既有利于个人成长,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又可为未来《护理心理学》、《精神科护理学》以及各科临床护理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学基础,还可以助力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患者心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心理护理。
4. 课程作用: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经验阅历将对今后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完成学业、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必要的先决条件。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大学生从家庭进入社会,随着各种角色的变换,使大学生在扩大自己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整体价值观及对事物认识的新的思维方式。但是,这个时期也是危机潜伏期,大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在面临一系列问题时往往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而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都十分不利。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作用是:
(1)帮助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指导学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
(3)指导学生建立积极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和悦纳自我。
(4)实践中指导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求职择业、人格发展、情绪调节和挫折应对等方面的困惑。
(5)针对学生群体性特征预防心理障碍和危机事件预前介入,避免不良心理或事态的发生,促进其健康成长。
(6)帮助学生学会识别常见心理问题,具备心理自我调节的能力,了解求助解决的途径和方式。
(7)帮助学生增强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压力管理能力、学习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人生。
(8)具备心理问题 “助人自助”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遵循四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先、立足教育、重在实践”,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提出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指导思想,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故,打造和谐阳光的校园人文环境,努力创造平安健康的大学学习生活过程。
2. 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特色
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思路是以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以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而开展的专题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避免单纯的知识讲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把心理的实践与体验融入课程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先进新颖,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坚持每一个单元都安排有一次心理活动、心理测验、问题讨论等互动环节,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课堂讨论;“自画像”、“20个我是谁”、“组员心声”放松训练;心理游戏、观看心理访谈录像;“信任之旅”、“戴高帽子”;“姑娘与水手”价值观讨论、案例分析;SDS、SAS、EPQ、恋爱观测验、适应能力心理测验等等。实践教学调查显示:这些心理测验、心理活动、角色扮演、心理游戏、案例分析、播放相关录像资料的做法,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在具体的活动中深刻地领会到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获得实际经验,能起到深化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能力,增强本课程的实效性。
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学院“心理健康中心”作为为本课程实践体验基地,让学生真正走进心理咨询室、宣泄室、沙盘室,亲身体验团体心理咨询,让学生们内心不再抵触和害怕“心理咨询”,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了解心理求助方式,为了在校期间持续地帮助学生心理成长,护理系建立的“天使加油站”线上线下、空中地面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心理护航。除此之外,心理协会每学期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和培训、各种心理专题讲座,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助人自助”的和谐校园,全面促进学生们身心健康水平。
③自我与职业成长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管理自我,而且这一切心理学知识都可以运用于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心理健康本身就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作为“健康的守护者”学生们不仅自己要调适得当、心身健康,更要能够服务于患者,帮助患者调适不良情绪,实现良好的护患沟通和优质心理护理效果。课程中还会根据各种案例分析,注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理解,端正职业态度,让学生逐步从知己→纳己爱己→关爱他人→爱工作→爱社会。
(2) 以培养能力为本设计教学内容
根据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学生未来社会适应和身心发展健康为导向,培养学生“六能”,养成良好心理素质,营造“自助助人”的良好校园氛围,为更好的完成未来充满挑战的护理专业的学习工作做好身心准备。
二、课程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是构成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做活动,达成以下课程培养目标。具体表述如下:
(一)知识目标--知己纳己。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调适自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并以“自助助人”为目标,将各种心理调适技能运用到需要帮助的其他同学及其患者身上。
(三)素质目标--探索自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按照高职高专学生人才培养要求,基于工作和学习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按照新生乍到、察己知人、我爱交往、识别心魔、干预危机五个工作/学习模块、11个典型工作任务/学习单元设计。
本课程共计32学时,理论22学时,体验实践10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