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
同志们:
今天机关工委召开XX市级机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座谈会。在这个会上,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了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会上提出的“八荣八辱”荣辱观的有关精神,市政府办公室、市财政局、市质检局等单位结合各自的实际,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了交流发言,市交通局、市司法局作了书面发言,天友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辅导报告,立军同志做了很好的辅导讲话。今天的会议达到了学习领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使大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当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对于我们在全市深入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活动将产生积极影响。下面,我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正确把握“八荣八耻”荣辱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得到了“”代表委员的热烈关注和广泛认同,得到了全社会的衷心拥护。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抓住了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27年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尤其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影响。总的看,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当代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社会上也确实存在一些消极不良、腐败堕落的现象。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价值标准的混淆不清。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这样的现象和事例,如一些商家见利忘义制假贩假,学校乱收费、医生收“红包”,少数党员干部忘记宗旨,急功近利、欺上瞒下,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对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漠不关心、解决不力。甚至还有一些人腐化坠落,搞权钱交易,违反党纪国法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冲击了道德观念,败坏了社会风气,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产生了老实人吃亏、遵纪守法吃亏等错误思想。成为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障碍。“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划清了大是大非的界限,褒奖了真善美,贬斥了假丑恶,为全社会树立起道德建设新标杆,对于各级干部、党员、人民群众及广大青少年伸张正气、抵制邪气、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还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于凝聚全社会人心、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激发人们的精神活力,提供了基本思想途径。只有树立正确荣辱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完成这一重大战略目标,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社会内在秩序。而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形成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为主流的社会风尚。全面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使全社会进一步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自觉褒扬高尚品德、鞭挞不良行为,自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自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服务人民,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基础。
今年是我们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加快小康进程的重要一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全面提高市民素质,褒荣贬耻,扬荣抑耻,对于凝聚人心,鼓足干劲,激发活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巩固和发展“十五”以来的良好势头,推进XX发展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坚持把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贯穿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切实抓紧抓好,努力开创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全面理解“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深刻
荣辱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思想财富,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荣辱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那里,是有区别的。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热爱祖国为核心内容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传统美德。对每个公民来说,祖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家园,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应该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观念,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任何危害祖国、分裂祖国的行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一贯奉行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所在。背离人民,最终会遭到历史的唾弃。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切实做到执政为民;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时刻牢记和躬身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每一个公民,都要在所从事的工作中以真挚、深厚的感情服务于民。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学会科学思维。崇尚科学,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愚昧无知,既要反对没有文化知识,又要反对不学科学知识,不用科学方法,不尊重科学,不重视人才,最根本的是反对不按科学规律办事。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天道酬勤”。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都离不开辛勤劳动。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民族、国家,坚持辛勤劳动就能兴旺发达;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则只能导致衰败、灭亡。崇尚劳动,就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搞好团结,才能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不团结,只会人心涣散,丧失凝聚力,削弱战斗力,影响安定,阻碍发展。互助是团结的基础和前提,互为友好,互为关心,互相帮助,才能真正搞好团结。。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实守信,就是言行和内心相一致,不伪装,不虚伪,实事求是,讲求信用。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更是发展之道。构建和谐社会,个人要诚信,政府要诚信,社会也要诚信。只有人人讲诚信,取信于他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只有严格依法办事,自觉遵纪守法的公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遵纪守法已经成为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人格。遵纪守法,就要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坚决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艰苦奋斗是创业之基,也是兴业之本。越是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正确处理好生活和生产、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才能避免脱离现实条件,片面追求生活水平提高的现象;只有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移风易俗,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只有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党员和党的干部才不会腐化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