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屋外观的立面上,可以看到多种不同的风格,这也是迪化街迷人的一大特点。现代主义式外观简洁明朗,注重线条表现和比例均衡。干元行本为巴洛克式立面,后来改建成今貌,可见现代主义的流行较晚。目前在迪化街上数量较少,大部分集中在北段。这种斜屋顶、附带亭仔脚的店屋,在炎热多雨的气候中,得以方便雨水流动,并遮蔽强烈的阳光。
迪化街大部分店屋,属于长条形连栋式店铺,门面通常不宽,屋小则幽长深邃,以便兼顾商业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台湾商街的典型形式。在房屋外观的立面上,可以看到多种不同的风格,这也是迪化街迷人的一大特点。大致整理、区分,可以列出4种风格,以下分别举例解说。其中前3种常常互相融合、变化,更增添了立面的丰富多变;而最后1种因近年来多被改建,已难见到。
现代主义式
外观简洁明朗,注重线条表现和比例均衡。整体感觉富理性美,材料以面砖、洗石子为主。
现代主义(或称前现代主义)是在工业革命后兴起,基于对理性、秩序的追求,建筑物外表装饰简化,不再采用巴洛式华丽的山墙,而强调水平的线条。
在1920年代末期,这股建筑的风潮,也由日本传入台湾,在迪化街上各段都有分布,是4种立面风格中数量最多的。此处以71号干元行来解说。干元行本为巴洛克式立面,后来改建成今貌,可见现代主义的流行较晚。
南洋楼式样
以两层楼房为主,屋顶上平直的“女儿墙”、细密的檐间线脚、栱形的窗洞,和花瓶状漏空排列的栏杆,
迪化街是建筑上最明显的特点。主要使用红砖来建,整体感觉十分明亮温暖。
这种样式,是仿自南洋等地的“殖民地式”洋楼。1860年,淡水开港后,洋楼建筑随着洋商传到大稻埕。这些洋楼的各种特色,如栱圈回廊、红砖楼房及花瓶栏杆等,很快被转化在店屋的外观立面上,同时加上不少中式的匾额框、花鸟装饰等。
目前在迪化街上数量较少,大部分集中在北段。
仿巴洛克式
是迪化街立面的代表性风格,最能突显迪化街曾经富甲一方的气势。以洗石子和红砖为材料,高耸突出的山墙、繁密细致的花草纹饰,和华美的柱头装饰,构成令人惊叹的华丽效果。
所谓“巴洛克式”,是指欧洲17世纪中叶盛行的建筑风格,以具有如雕塑般立体的外观和繁复的花草纹饰著称。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极力吸收欧洲文明,因此在日治期间,引入不少欧洲建筑风格,再经由民间匠师的仿效,造成这股流行的风潮。
迪化街上最壮观的巴洛克式立面,多在中街和南街。
闽南店铺式
以单层楼为主,瓦片覆盖的斜屋顶、木板组成的门窗、屋檐下的亭仔脚……等,是外观上主要的特色。
当时的闽南式建筑,大多是以土埆壁和红砖为主要的建材,比较少见附加的浮塑、装饰,风格极为古朴。
这种店屋的形式,是由大陆福建漳泉地区的移民从原乡带来,是华南地区市镇的店铺原型。这种斜屋顶、附带亭仔脚的店屋,在炎热多雨的气候中,得以方便雨水流动,并遮蔽强烈的阳光。此外,连栋式的商店街,不但节省建材,也充分符合商业集市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房舍逐渐老旧,加上交易买卖、货品陈列等方式的改变,此建建筑形式已陆续被改建,愈来愈难得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