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路径: 皮学网 范文大全 导游词大全 安徽导游词内容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

作者:李八万 发布时间:2025-01-05 19:00:19 更新时间:暂无 阅读:0 投诉 下载本文

两者象征包公铁面无私。享堂还后是包公墓冢,墓前有石香炉一座、石烛台一对,称为三供。但包公已病入膏肓,于庚午日去世。噩耗传出,整个京城处在悲痛之中。京师吏民,莫不感伤,纷纷赴包家祭奠,无不痛哭流涕。令人想不到的是,一生清廉的包公,他的墓地多灾多难,屡遭洗劫。十年动乱中,包公墓又一次遭到破坏。包公祠建于明代,太平天国运动中两度遭破坏。祠堂西间有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象征包公执法严峻,不畏权贵。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

提起包公,人们很自然就想到开封,很多人认为包公是开封人,其实包公是合肥东乡小包村人。因为包公铁面无私,秉公断案,故而得到人们的爱戴和赞扬。随之出现很多有关包公的评书、小说、戏剧、电视。在古代官吏的知名度,包公当推第一。

包公并不像戏曲“小包公”那样,小小年纪就中了独榜御进士,当了县令。其实包公28岁才中进士,被放到建昌当县令,当时包公父母年事已高,包公为照顾二老,请求皇上改派和县当县令,可包公父母还是不肯出来,包公依然辞官,在家侍奉父母十年,直到包公父母谢世,又服丧二年,才出来做官,这在古代也是很少见的。这样包公亡宦十年,博得了孝亲的好名声。包公先后任过天长、端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地知县、知府,还做过三司使、谏议大夫、枢密副使,他当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大学士,所以有包龙图之称。

我是开封人,以包公的第二故乡而感到自豪。这次来合肥,绝不能漏掉瞻仰包公祠、祭奠包公墓的机会。看过古逍遥津后,向南不远,就到了包河公园,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有关纪念建筑都围绕包河而建。包公清正廉明,很得宋仁宗赏识,宋仁宗欲把巢湖赏给他。包公坚决不要,而只要了合肥的一段护城河。因为河不同于田地房产,卖不掉也搬不走。他的后代依河而住,靠捕鱼挖藕为生。传说河中鲫鱼脊背黑亮,莲藕质嫰无丝。两者象征包公铁面无私。这段护城河后来就叫作包河了。

顺着包河岸边弯曲的小路,来到包河景区的核心建筑“清风阁”。这是1999年为纪念包公诞辰1000周年,弘扬包公清正廉明精神而建的。大门面开三间,屋顶四角分别饰有仙人、牛、马、羊,平台四角为四角兽。进大门主道两侧各有三根引路灯柱,由天然石料雕成。灯柱下有莲花宝座,上有花瓣灯托,方形石柱,方形灯笼,四面洞开,中间安灯,顶部为四角小亭。灯饰莲花有“廉明”的特除意义。明月亭是碑亭,在大门与清风阁的主道中间。碑文记载了设计、修建清风阁的过程。从明月亭向前十来步,便是宋代特色建筑一鱼沼飞梁,这是一种石雕十字架桥梁制式,在晋祠我曾看到过。清风阁坐西朝东,高42米,共九层。一楼为“耿光让日月厅”,厅内置有一幅《清风赞》的大型椴木浮雕。中心为包公像,两侧是《运粮戍边》、《西办盐务》,背面是《回乡尽孝》、审牛舌案》、《陈州放梁》、《弹劾王魁》浮雕。其余几层都是介绍安徽及合肥的自然景观,站在最顶层,可以远观全市,近观包河,美景一览无余。

出清风阁来到包公墓园,墓园照壁有方邵武所书“包孝肃公墓园”。过神门,神道两侧有一对望柱,一对石虎、一对石羊,一对石翁仲。享堂有包公神龛,供后人祭拜。堂内悬匾三块,依次为刘海粟题“正气凛然”、刘炳森题“为政者师”、赵朴初题“清正廉明”。享堂还后是包公墓冢,墓前有石香炉一座、石烛台一对,称为三供。墓前石碑上刻有“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之墓”。顺墓道可下到包公墓室参观,墓道两旁有“二十四孝图”,墓室内有包公墓志铭,包公遗骨安放在金丝楠木棺内。

包公墓原来并不在这里。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乙未,包公正在朝里处理公事的时候,突然得病退朝回家,宋仁宗专门派宦官去赏赐良药。但包公已病入膏肓,于庚午日去世。噩耗传出,整个京城处在悲痛之中。京师吏民,莫不感伤,纷纷赴包家祭奠,无不痛哭流涕。宋仁宗也亲自去包家祭奠,并下旨让包公的女婿扶灵柩回合肥择地修墓。墓地选在合肥东郊大兴集,后来包公夫人、两个儿子儿媳也葬于包公墓附近。令人想不到的是,一生清廉的包公,他的墓地多灾多难,屡遭洗劫。包公死后70多年,金兵铲平了包公高大的土堆,打开了5米深的地宫,盗走了所有珍贵的随葬品,并把墓志铭砸成数块,只有棺材和遗骨幸存下来。十年动乱中,包公墓又一次遭到破坏。墓顶封土被铲掉,条石地宫被撤除,庞然大冢包公墓成了烂泥坑。后来这块地皮又被钢厂征用,包公的34世孙包遵元和35世孙包先正,用小木箱收敛了包公及夫人儿孙的遗骨,趁夜偷偷运到肥东县文集乡大包村,葬于大包村和小包村的龙山荒冢之中。他们担心走漏风声,一切都在暗中进行,所以埋葬十分仓促。1985年,重建包公墓,墓园就选在包河公园东南岸的苍松翠柏之中,按照宋墓形制,以墓志记载为依据,用二品官的规格建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包公墓。

在包河中有一个幽静的小岛,叫香花墩,包公小时在那里读书,包公祠就建在那里。包公祠建于明代,太平天国运动中两度遭破坏。光绪八年(188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母亲丁忧,回合肥住了三个月,目睹包公祠残墙碎瓦,决意捐资重建,第二年建成,李鸿章撰写了《重修包公祠碑记》,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包公祠。祠前有一座粉白影壁,上书“包孝肃祠”四个大字。祠堂大门前一对石狮威风凛凛雄踞两旁,朱红的门扇上有“忠贤将相,道德人家”的门联。祠内有正殿五间,大殿正中有包公铜像,面南端坐。横梁上高悬李鸿章手书“色正芒寒”金字匾额,衬得包公更加正气凛然。祠堂西间有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象征包公执法严峻,不畏权贵。祠堂东侧有一古井,井上有一凉亭,并有“廉泉”二字匾额悬挂亭檐下。井水清澈,四时不竭。据说一天一个姓臧的知府信步至此,闻听廉泉水清冽甘甜,时置盛夏,便叫随从打水解渴。谁知一口水下肚,臧知府便感头痛不止,肚疼难忍。后来一了解,原来臧知府乃是一个贪官。后来一个叫李国衡的举人游览至此,也乘兴饮了廉泉之水,只觉口中甘甜,并无不适之感。于是就写了《井亭记》一文,文中说:“廉泉之水,廉者饮而可润肠解渴,贪者饮而可致头痛。从此廉泉可辨清廉和贪腐的传说就传开了。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乐道不止的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