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皮学网带来的沈阳饮食概况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不同地区之间有饮食文化差异,很正常。但如果像沈阳这样太僵化太教条,就有点不正常了。后因动迁,又搬到省里某大机关附近。食堂则有了自助餐,也可以掩盖“六必须”了。
在下乃沈阳人,在外闯荡了几年,回来后却对家乡的饮食文化不适应了。
不同地区之间有饮食文化差异,很正常。但如果像沈阳这样太僵化太教条,就有点不正常了。沈阳本是个移民城市,老几辈来自晋冀鲁豫四面八方,五十六十年代更有各地大批知识分子涌入,不料却在某些饮食习惯上取得了高度一致,而且多年不容更改。
有几年,我们的工作地点在市委附近。老同学帮忙,办了出入证,买了餐券,中午到他们食堂就餐。那时都是在窗口排队买饭。
这个食堂,除了十来个卖米饭炒菜的窗口,还有两个窗口卖面食。这俩窗口的规矩与外面饭店一样----面条没有“卤”只有酱,想要黄瓜丝就必须配麻酱,想要鸡蛋酱就必须放弃黄瓜丝。想吃“果子”(油条),必须买“浆子”(豆浆)。想吃筋饼,必须买豆腐脑。喝甩袖汤(鸡蛋汤),必须买酥饼。谁想“乱配”,根本不行。
有一次买筋饼,却没有豆腐脑了,那就来甩袖汤吧。卖饭的炊事员万分惊奇:“那可咋呲(吃)呀?”戏而答之:“用嘴吃呗。”他一边收钱一边摇头叹气:“唉,没法呲。没法呲。”
后因动迁,又搬到省里某大机关附近。这个食堂更大,教条起来更坚决,比部队里的纪律还严肃。
这些“死规矩”即五个必须,加上买方必须服从卖方,就是“六必须”,估计与“六必居”没什么关系。
这种饮食上的僵化和教条,在我到过的外地,简直不可想象。后来人们说,思想僵化是东北地区长期发展缓慢的原因,真是一点儿也不假,或者叫“一假也不点儿”。
现在,饭店已经是个体户的天下,为了盈利,不再那么教条死板了。食堂则有了自助餐,也可以掩盖“六必须”了。这些,对于从上到下墨守成规的思维习惯,或许也能产生点影响?但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