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域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桃花源桃花源在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水溪附近。面临沅水,背倚群山,苍松翠竹。相传因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而得名。1892年重修渊明祠,沿山配置亭阁,按陶渊明诗文命名,此后又屡经修葺。桃源八景自县城下约十华里的潼舫,溯沅江而上至桃花源,共约四十华里。此地被道家誉为“三十五洞白马玄光之天”。
桃花源不仅是风景名胜,也是文化古迹,遗有唐代以来众多大诗人如孟浩然、刘禹锡、李白、王昌龄等碑刻诗文及古建筑,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桃花源
桃花源在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水溪附近。面临沅水,背倚群山,苍松翠竹。相传因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而得名。自唐代开始建寺观,宋时更盛,元末毁于火,1455年(明景泰六年)又建殿宇,明末复毁于火。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重修渊明祠,沿山配置亭阁,按陶渊明诗文命名,此后又屡经修葺。解放前荒芜殆尽。1950年后除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维修外,并对已经倾圮的部分亭阁,也陆续进行整修和复建。修复桃花观、秦人洞、高举阁等古代建筑,拓展桃林10余里。
桃源八景
自县城下约十华里的潼舫,溯沅江而上至桃花源,共约四十华里。
桃川仙隐:(即今桃花源,包括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奏人村)。
潼舫晚渡:县城下十里,相传曾有仙人在此渡江。
漳江夜月:沅水流经这一段称漳江。相传江底晦(三十)朔(初一)都有月光。另,原有漳江阁(今已毁),江中倒映的阁窗之中,白天黑至天明,都有一轮明月,赏月之人无不称奇。
浔阳古寺:遗址在沅江东岸八字路的浔阳坪,据传寺内有一古井,井中有龙泉剑一口,时现剑光,故寺亦名龙泉寺。
楚山春晚:县东南四里,此山狭而卑、园如弹丸。气暧春早、花木先发,鸡亦先鸣。
绿萝晴画:在县南三里,沅江之滨。峭岩削立、具画理、雨时常有晴色。
梅溪烟雨:在县南四里、虽久晴、溪中烟生如雨。
曰马雪涛:县南七里,沅江至此处、山狭水急、云奔石怒,放眼远望、雪浪冲天。此地被道家誉为“三十五洞白马玄光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