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一幕,让少年佩扬伤心地哭了起来。_年12月5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_塞罕坝林场的三位代表领取了_年地球卫士奖。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事关全局。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由我来开始新学期的第一次国旗下讲话,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恰逢我国第40个植树节,所以我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种树·植心”的绿色信仰。我想先同大家分享两个关于植树绿化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印度的“森林之子”,一个人种出一片森林。
在印度_部,有一个名叫马朱利的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河中岛。岛上砂石遍布,河水长年冲刷严重。只有种植大片树木扎根、固土,才能改写马朱利岛被河水侵蚀、吞没的命运。而这就是岛上居民扎达夫·佩扬要做的事。
1979年夏天,16岁的岛民佩扬,来到马朱利岛河岸边玩耍。那时,马朱利岛上没有草也没有树,河水冲上被烈日晒得滚烫的砂石河岸,转眼便化为了水汽。而冲上岸的并非只有河水,还有数百条顺流而下的蛇。所有的蛇都在滚烫的砂石地上死去,看到这些他的心里难受极了,心想或许有一天我们人类也会这样死去。
眼前的一幕,让少年佩扬伤心地哭了起来。沮丧地回到村子里,佩扬向长辈们讲述看到的一切。佩扬回忆:“长辈们告诉我,如果你种一些竹子,也许蛇就不会死了。他们给了我50粒竹子种子,还有25棵竹子幼苗,后来我把这些种子和树苗全种了,每5天浇一次水。”
就这样,他用36年的坚持,在荒芜的沙石滩上种出了一片面积达到550公顷,相当于770个标准足球场的森林。现在,这里生机勃勃,已成为动植物的天堂。
第二个故事,中国的塞罕坝,三代人让荒原变林海。
_年12月5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_塞罕坝林场的三位代表领取了_年地球卫士奖。以他们为代表的三代塞罕坝人55年创造的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令世界惊叹,塞罕坝那一抹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绿”也惊艳了世界。
55年,塞罕坝从人迹罕至的荒原变成了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55年,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55年,从“沙地变林海,让荒原成绿洲”,塞罕坝人用信念和意志,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昨天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写入宪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事关全局。让生态文明通过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宪法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的具体表现,也是未来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客观需要,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有一种环保叫做“种树·植心”,有一种绿色信仰叫“生态决定生活,坚持成就梦想!”。虽然我们不能亲自参与植树,但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心中播下一颗“绿色信仰”的“种子”,并坚持用行动去呵护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