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根据英文cooling(清凉)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这块避暑地由董事会和类似租界工部局的牯岭公司房根据《牯岭约法》进行行政管理。编号出售土地,征收捐税,派设警察,进行市政建设。此后先后有20多个国家的传教士、商人以及中国各界人士,竞相到牯岭兴建避暑别墅,到1928年别墅总数达712栋。其中属于外国人的有518栋,属于中国人的有194栋。1936年元旦,中国政府正式接收这一避暑地。
1886年,英国循道会传教士李德立(1864年-1939年)上庐山,看中了这里的凉爽气候,打算在牯牛岭长冲(东谷)租地建别墅,招徕外侨上山避暑。1895年,李德立从中国官府得到租契,开始把这里逐步开发为避暑胜地。并根据英文cooling(清凉)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这块避暑地由董事会和类似租界工部局的牯岭公司房根据《牯岭约法》进行行政管理。编号出售土地,征收捐税,派设警察,进行市政建设。在此配合地形和水系规划建设了纵横交错的道路,设立路灯,沿河滩种植了上万株树木,规定每号3.7亩的土地只准盖一幢别墅,保证建筑密度控制在15%以下。形成溪水潺潺,绿树成荫,一派田园城市风格的风景优美的居住环境。1904年又签订了推广租地合约。此后先后有20多个国家的传教士、商人以及中国各界人士,竞相到牯岭兴建避暑别墅,到1928年别墅总数达712栋。其中属于外国人的有518栋,属于中国人的有194栋。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每年夏天,从长江流域各省来山上避暑的外国人越2000人,其中仅英美两国传教士就有1000多人,常住人口也有约1000人。在同一时期均由西方传教士开发的中国几大避暑胜地中,以江西牯岭的规模最大。其次是河北北戴河、浙江莫干山和河南鸡公山。规模较小的还有福建鼓岭(英文:Kuliang)等。1935年12月30日,中英就交收牯岭避暑地达成协议。1936年元旦,中国政府正式接收这一避暑地。用胡适的话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