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路径: 皮学网 高考 高考排行榜 高中学科内容

上海市交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word版

作者:admin22 发布时间:2023-06-22 22:22:59 更新时间:暂无 阅读:0 投诉 下载本文

欢迎来到皮学高考网,小编已经为你准备好一份关于上海市交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word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海市交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word版

上海市交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混合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曹操《________》)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6)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赤壁赋》中的客以比喻的手法感慨自身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组

2按要求选择。

1中国古代诗歌往往体现“移远知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下列诗句不适合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C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一则某校文学社成员草拟的征稿启事。以下4处画线句中,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文心》是我校文学社创办的刊物,〔甲〕拟办成全校文学爱好者展现风采的平台。欢迎全校同学积极参与,〔乙〕向贵刊踊跃投稿。具体要求如下:

1)稿件以反映高中校园生活为主,〔丙〕内容可以五花八门

2)稿件应是未经发表的文学作品,〔丁〕文学评论作品也可忝列其中;

3)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投稿,邮箱wenxin@361.com

校文学社《文心》编辑部

202110

A〔甲〕B〔乙〕C〔丙〕D〔丁〕

3以下各组意动用法最多的的一项是(

A侣鱼虾而友麋鹿/羽化而登仙/而耻学于师

B泣孤舟之嫠妇/孔子师郯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吾师道也/顺流而东/明烛天南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非能水也/崖限当道者

4以下句子中定语后置现象最多的一项是(

A而今安在哉/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蚓无爪牙之利

B何为其然也/游于赤壁之下/句读之不知

C渺渺乎吾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客有吹洞箫者

D崖限当道者/凌万顷之茫然/稍见雪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诞生朱元璋现象的土壤

张宏杰

①古今中外的帝王们中间,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出生大概是最草率的了。

②元帝国的糟糕统治使贫农朱五四对生育已经不感兴趣。一家七口人,一年辛苦到头,粮食还总是不够吃,每年总有一两个月靠野菜度日。阳历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降临人世。二十五岁以前,朱元璋对生活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饥饿。

③战国后期,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精耕细作,汉代的亩产量,就已达到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斤左右。而英国直到十二三世纪时,亩产才达到九十七斤。按理说,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应该能生活得很舒适。

④但是,有三个因素剥夺了他们舒适生活的权利。

⑤第一个因素是人口压力。在从公元2年到工业革命前的一千七百年间,中国平均年人口增长率高出西欧近一倍。以朱五四为例,尽管一生颠沛流离,但他还是不遗余力地像倭瓜甩蔓一样,东一个西一个地生了六个儿女。至于孩子生下来,能不能受到教育,未来的生活能不能幸福,似乎都不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欧洲则从文明源头开始,就对生育抱着一种警惕的态度。古希腊思想家一直强调控制生育,认为人口增殖与城邦的经济政治状况有密切的联系。在欧洲几千年历史中,堕胎和弑婴一直是常用的控制人口手段。这使得欧洲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大大高于中国。

⑥除了生育冲动外,导致传统时代中国人生活痛苦的另一大原因是自然灾害。中国的季风性气候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气候。历史上,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很少有大部风调雨顺的时候,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共二千一百五十五年间,水旱灾害加起来几乎平均每年一次。其他的自然灾害,则举不胜举。而欧洲的海洋性气候则比较稳定,因此欧洲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中国北方那种赤地千里的现象。

⑦中国贫困化的第三个因素是中国庞大的官僚体系。专制制度的发达使中国官僚体系的早熟和完整举世无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皇权,成为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每个王朝建立后,官僚队伍的人数都直线上升,与此同时,农民的负担也自然直线上升。像朱五四这样的三丁之家,仅国家的正式税收,一年就要缴纳三千五百一十斤谷。据庞卓恒在《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中介绍,中国农民一般状况下每年产品的剩余率不会大于百分之五。而中世纪一个普通英国农奴户净余率为百分之二十六。

⑧贫穷从来不是好事。贫穷遮蔽了人的眼睛,让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贫穷禁锢了人的身体,让他像动物一样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贫穷剥夺了人的力量、尊严和权利,让他在自然、神灵和权力面前自觉软弱,卑躬屈膝。

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刘易斯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概念。他总结的贫困文化的特征包括较高的死亡率,较低的估计寿命,较低的教育水平,为生存而进行长期奋斗,过着受束缚的生活,终生忙碌而无闲暇,向往全力,大男子主义,只顾眼前,不信任政府,软弱无能,对地位差异敏感而缺乏阶级觉悟等等。这种贫困文化使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

⑩我们得重新定义文明与财富的关系。财富让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自己的内心,关心视野以外的大千世界,思索那些与胃无关的奢侈问题。财富是文明生长的土壤。

?古希腊文明就是建立在滚滚而来的金币之上的。富裕起来的平民要求政治权利,最终导致了民主政治的生成。而中世纪之后,欧洲之所以能迎来文艺复兴,根本原因也在于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欧洲的农奴能够越来越富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力量不断增长。

?而中国农民的平均耕地在宋朝以后,再也没有回到人均十亩的水平以上。因此,宋代在中国文明史上成了最后一个辉煌的朝代。在那之后,元、明、清三代,贫困化的加剧日益消耗着中国的精神,使中国文化进入了长期的停顿和倒退。贫困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衡量的。一个家族衰落贫困之后,其家族成员往往会由往日的意气风发而变得精神萎靡,气质鄙俗,而其家长的作风则也会日益目光短浅,专制、粗暴。中国的变化正与此类似。自宋朝灭亡之后,高贵气质和人文气息在中国文化中越来越淡薄,盛唐时的自信和宋代的优雅再也难以复现。

?赤贫出身的朱元璋,则是中国文明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推手。

?朱元璋符合苦大仇深的赤贫阶层的一切条件。虽然吃的是世界上最恶劣的饭食,但他最爱玩的游戏是做皇帝,唯一的文化活动就是听四邻八乡游串的说书先生来讲书了。这些传统文化中粗糙的底层文化产品,才是他真正的精神基石,奠定了他一生的思维模式。而随着命运神奇的改变,朱元璋登上了皇位。而底层文化里的愚昧、野蛮和对权力的盲目顺从,早已全方位地渗透进他的身心。终其一生,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受着农民思维方式的牢牢制约,他不可避免地把性格中的贫困文化因子更为广泛深刻地传播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精神里面。

3⑩段中的加点词“奢侈”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第③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5根据文意,以下对于文中提到的“朱元璋现象”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统治者早期在贫困中成长,并且思想深受贫困文化的影响,其思维方式将会形成愚昧、专制的特点。

B“朱元璋现象”将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国家和民族精神,使中国文明劣化。

C社会文化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将会导致高贵气质和人文气息在社会文化中日渐淡薄。

D“朱元璋现象”将会导致尊严与人性的堕落,进而让统治者精神萎靡,气质鄙俗。

6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土壤”指的是由于自然灾害频仍而导致的贫困。

B作者认为财富孕育文明。贫困不仅损害人的身体,而且损耗人的精神。

C作者以家族的衰落类比中国的变化,委婉地写出宋之后统治者精神萎靡、气质鄙俗,国民目光短浅、野蛮粗暴的变化。

D唐的自信和宋的优雅再难以复现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和国民的素质都在衰退。

7依据本文对于贫困文化的描述,结合下列《乡土中国》中的材料,分析贫困思维可能会对当时社会的权力模式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号施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横暴权力有着这个经济的拘束,于是在天高皇帝远的距离下,把乡土社会中人民切身的公事让给了同意权力去活动了。可是同意权力却有着一套经济条件的限制。依我在上面所说的,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分工体系发达,这种权力才能跟着扩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

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并不是统治关系。……儒家很有意用思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姥姥

史铁生

⑴我家有一位 “二姥姥”。不知怎么,我一直想写写她。

⑵可是,真要写了,才发现,关于二姥姥我其实知道的很少,不过在我的童年中一闪而过。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母亲在世时我应该问过,但早已忘记。母亲去世后,那个名字之下的历史,那个名字之下的愿望,就都消散得无影无踪。我问过父亲:“我叫二姥姥的那个人,叫什么名字?”父亲想了又想,眼睛盯在半空,总好像马上就要找到了,但终于还是没有。

⑶这确实有些奇怪。我与她见面,总共也不会超过十次。我甚至记不得她跟我说过什么,记不得她的声音。她是无声的,黑白的,像一道影子。她穿一件素色旗袍,从幽暗中走出来,迈过一道斜阳,走近我,然后摸摸我的头,理一理我的头发,纤细的手指在我的发间穿插,轻轻地颤抖。仅此而已,其余都已经模糊。直到现在,直到我真要写她了,其实我还不清楚为什么要写她,以及写她的什么。

⑷母亲带我去看二姥姥,肯定都是我六岁以前的事,或者更早,因为上幼儿园之后我就再没见过她。她很漂亮吗?算不上很,但还是漂亮,举止娴静,从头到脚一尘不染。她住在北京的哪儿我也记不得了,印象里是个简陋的小院,简陋但是清静,什么地方有棵石榴树,飘落着鲜红的花瓣,她住在院子拐角处的一间小屋。惟近傍晚,阳光才艰难地转进那间小屋,投下一道浅淡的斜阳。她就从那斜阳后面的幽暗中出来,迎着我们。母亲于是说:“叫二姥姥,叫呀?”我叫:“二姥姥”。从她手上冰凉而沉缓的颤抖中我明白,那惶恐是在更为深隐的地方,或是由于更为悠远的领域。那种颤抖,精致到不能用理智去分辨,惟凭孩子浑沌的心可以洞察。

⑸也许,就是这颤抖,让我记住她。也许,关于她,我能够写的也只有这颤抖。这颤抖是一种诉说,如同一个寓言可以伸展进所有幽深的地方,出其不意地令人震撼。这颤抖是一种最为辽阔的声音,譬如夜的流动,毫不停歇。这颤抖,随时间之流拓开着一个孩子浑沌的心灵,连接起别人的故事,缠绕进丰富的历史,漫漶成种种可能的命运。恐怕就是这样,所以我记住她。

⑹二姥姥比母亲大不了几岁。她叫母亲时,叫名字。母亲从不叫她,什么也不叫,说话就说话,避开称谓。母亲不停地跟她说这说那,她简单地应答。母亲走来走去搅乱着那道斜阳,二姥姥仿佛静止在幽暗里,素色的旗袍与幽暗浑成一体,惟苍白的脸表明她在。一动一静,我以此来分辨她们俩。母亲或向她讨教裁剪的技巧,把一块布料在身上比来比去,或在许多彩色的丝线中挑捡,在她的指点下绣花,绣枕头和手帕。有时候她们像在讲什么秘密,目光警惕着我,我走近时母亲的声音就小下去。

⑺好像只有这些。对于二姥姥,我能够描述的就只有这些。她的内心,除了母亲,不大可能还有另外的人知道。但母亲,曾经并不对谁说。

⑻很多年中,我从未想过二姥姥是谁,是我们家的怎样一门亲戚。有一天,毫无缘由地(也可能是有好几年母亲没带我去看二姥姥了),我忽然问母亲:“二姥姥,她是你的什么人?”母亲似乎猝不及防,一时嗫嚅。我和母亲的目光在离母亲更近的地方碰了一下,我于是看出,我问中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母亲于是也明白,有些事,不能再躲藏了。“呵,她是……嗯……”我不说话,不打断她,“是你姥爷的……姨太太。你知道,过去……这样的事是有的。”

⑼我和母亲的目光又轻轻地碰了一下,这一回是在离我更近的地方。唔,这就是母亲不再带我去看她的原因吧。

⑽“现在,她呢?”我问。

⑾“不知道。”母亲轻轻地摇头,叹气。

⑿“也许她不愿意我们再去看她,”母亲说,“不过这也好。” 母亲又说:“她应该嫁人了。”

⒀“文革”中的一天,母亲从外面回来,对父亲说她在公共汽车上好像看见了二姥姥。“你肯定没看错?”母亲不回答。母亲洗菜,做饭,不时停下来呆想,说:“是她,没错儿,是她。她肯定也看见我了,可她躲开了。”父亲沉吟了一会儿,安慰母亲:“她是好意,怕连累咱们。”

⒁这之后不久,二姥姥就死了。

8分析第(2)段画线句的含义。

9简析第(3)、(4)段中描写“斜阳”的作用。

10本文以“我”的视角来写二姥姥,请赏析这样构思的好处。

11某刊物“悲悯情怀”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共六)

鲍照(南北朝)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12以下对这首诗判断错误的是(

A乐府诗B古体诗C杂言诗D叙事诗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绪跌宕且曲折B记叙和抒情兼有C文词质朴且率直D对比和比喻并用

14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诗如何表达情感的。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刘安世,字器之,魏人。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②章惇以强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③安世初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贷利。其忠孝正直,皆像司马光。

④年既老,群贤凋丧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谢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佑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

(节选自《宋史·刘安世传》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初谏官_________2)皆像司马光_________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章惇以强昆山民田(

A.B.C.集镇D.哄骗

2)群贤凋丧尽(

A.概要B.忽略C.大约,大致D.全,皆

17“/”为第②段划线部分断句。

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18以下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吾当从汝所纵一苇所如

B当捐身报国恩 作《师说》贻之

C汝父平生欲为之弗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D帝盛怒 回视日观以西峰,得日,或否

19把第③段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20分析作者描写司马光和刘安世母亲的意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①韩运之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又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因怪当时之人,以相师为耻,而曾巫医百工之不如。韩氏盖为当时之敝而言之也,未及师之究竟也。《记》[1]曰:“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君、亲、师也。”此为传道言之也。授业解,则有差等矣。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然与传道有间矣。巫医百工之相师,亦不可以概视也。盖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语矣。

②人失其道,则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所以为生也,故父母生而师教,其理本无殊异。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授业解感,则有差等矣。经师授受,章句训话[2];史学渊源,笔削义例;皆为道体所该。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谱系不可乱也。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无所爱也,是不可易之师也。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至于讲习经传,旨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又未见其独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从甲不终,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询;此则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师也。

③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

④嗟夫!师道失传久矣。有志之士,求之天下,不见不可身之师;而观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不觉可冁[3]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从,是亦我之师也。不见其人,而于我乎隐相投受,譬则孤子见亡父于影像,虽无人告之,梦寐必将有警焉。

(取材于章学诚《文史通义》)

注释:(1)《记》:这里指《国语》(2)训诂:对古书字句作解释。(3)冁(chǎn):笑。

21填入第(2)段方框处的词语应是( )

A然则B若夫C虽然D是故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韩氏盖为当时之俗而言之也/帚自珍

B可以意,不可言传/家户晓

C至于讲习经传,旨无取于别/独出心

D从甲不终,不妨而就乙/相甚远

2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古代一种文体。与“论”一样,以议论为主,都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

B巫医,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后才分开。

C经传,儒家典籍统称。“经”是指儒家经典;“传”,传记,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D斧正,属于敬词,表示对修改者尊敬和赞扬。

24作者如何评价唐代韩愈撰写的《师说》?请简要概括

25在作者看来,“不可易之师”具有哪些特点?

七、材料作文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人的成长中从书籍受到的教育和从社会受到的教育往往背道而驰,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

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契阔谈讌 短歌行 一尊还酹江月 艰难苦恨繁霜鬓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昔、峥嵘、鳝、契阔、讌、尊、酹、繁霜鬓、剡、蜉蝣、粟。

2

1C

2A

3A

4D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不能体现“移远知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可见,此联不是从空间上来写,而是从时间来写。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B.贵刊:尊称对方的刊物。此处称自己学校的刊物,改为“本刊”。

C.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此处修饰稿件内容,突出丰富,可以用“丰富多彩”或“积极健康”。

D.忝列: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谦辞。此处称“文学评论作品”也可以投稿,把“忝列其中”改为“也可以投稿”。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朋友;/羽: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一样;/耻:以……为羞耻。

B.泣,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老师;/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东,名词作动词,顺水流而东去;/烛,名词作动词,照耀。

D.无词类活用;/水,名词作动词,游泳;/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安在”正常语序为“在安”;被动句,“于”表被动;定语后置,“爪牙之利”正常语序为“利爪牙”。

B.宾语前置,“何为”正常语序为“为何”;状语后置,“游于赤壁之下”正常语序为“于赤壁之下游”;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

C.主谓倒装,“渺渺乎吾怀”正常语序为“吾怀渺渺兮”;判断句,“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客”。

D.定语后置,“崖限当道者”正常语序为“限当道崖”;定语后置,“万顷之茫然”正常语序为“茫然之万顷”;定语后置,“白若樗蒲数十立者”正常语序为“若樗蒱数十立白”。

故选D

3精神或文明

4“按理说”强调一般情况下,潜台词是说我国是特殊情况,结构上照应上文我们的亩产量高于英国等发达国家;我们本该能吃饱喝足,衣食无忧,却被三个因素困扰成贫困状态,引出下文的转折,为三个因素的阐释做铺垫。

5A

6B

71)导致缺少民主,独断专行,简单粗暴;
2)导致权力弱化、碌碌无为;
3)导致为政失德、缺少教化。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的方法是回归所在的句子或段落中。

由相关句子“思索那些与胃无关的奢侈问题”“我们得重新定义文明与财富的关系”“财富是文明生长的土壤”可知“胃”对应“物质”或“财富”,“奢侈”对应“精神”或“文明”,再结合“财富让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自己的内心,关心视野以外的大千世界”可知具体指用来思考内心关心外部世界的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产生文明文化,所以“奢侈”的含义是“文明”或“精神”。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按理说”意思是理论上,正常、普通或一般情况下,结构上照应上文“战国后期,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精耕细作,汉代的亩产量,就已达到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斤左右。而英国直到十二三世纪时,亩产才达到九十七斤”,自古以来我们的亩产量并不低,甚至超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应该能生活得很舒适”指的是土地供应充足,我们本该能吃饱饭,物阜民丰,自给自足,拥有自在幸福快乐无忧的日子,引出下文,为后面“但是,有三个因素剥夺了他们舒适生活的权利”转折做铺垫,从而转入对三个因素的阐释中,也就是我国属于特殊情况,三种因素造就了贫困和落后。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第1213段分析,BCD均属于“朱元璋现象”,而A项中“统治者早期在贫困中成长,并且思想深受贫困文化的影响”属于产生“朱元璋现象”的原因,以及影响或危害——“其思维方式将会形成愚昧、专制的特点”。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A.“自然灾害”错,还包括人为因素,比如生育和官僚体制等问题,由第④段“但是,有三个因素剥夺了他们舒适生活的权利”可知选项表述绝对。

C.“统治者精神萎靡、气质鄙俗,国民目光短浅、野蛮粗暴的变化”错,由第?“一个家族衰落贫困之后,其家族成员往往会由往日的意气风发而变得精神萎靡,气质鄙俗,而其家长的作风则也会日益目光短浅,专制、粗暴。中国的变化正与此类似”可知选项表述绝对。

D.“根本原因是统治者和国民的素质都在衰退”错,根本原因应该是贫困,由第?“而中国农民的平均耕地在宋朝以后,再也没有回到人均十亩的水平以上。因此,宋代在中国文明史上成了最后一个辉煌的朝代。在那之后,元、明、清三代,贫困化的加剧日益消耗着中国的精神,使中国文化进入了长期的停顿和倒退。贫困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衡量的。……自宋朝灭亡之后,高贵气质和人文气息在中国文化中越来越淡薄,盛唐时的自信和宋代的优雅再也难以复现”可知。

8“母亲”外的人对二姥姥的漠视和遗忘,暗含了“我”对二姥姥寂寞身世的同情。

9“斜阳”点明了看望二姥姥的时间;斜阳后的幽暗喻示她的生存困境,衬托出二姥姥身世的悲凉。

10本文从“我”的回忆起笔,以孩童的好奇和纯真来探究、体察二姥姥身世和心理:一个漂亮娴静、心善手巧,因身份特殊被压抑的女性形象逐渐清晰,表达了“我”对二姥姥近乎直觉式的悲悯,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

11这是一个饱含温情又让人哀伤的故事。从形象角度来看,文中的人物都呈现出美好的一面,身为孩童的“我”好奇而纯真,身为“姨太太”的二姥姥娴静而善良;从情感角度来看,“我”是和“母亲”对二姥姥充满同情,希望她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二姥姥对我和母亲充满善意,不想因为自己而牵连我们;从语言表达来看,本文语言平实中饱含温情。

12D

13D

14直抒胸臆,前四句直接刻画愤激的神态,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
间接抒情,中间六句写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之景,但闲居家园是不得已的做法,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这实际是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是对时世不公道揭发、控诉。

【解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所以本首是乐府诗;本诗属于古体诗,每句字数不同,不是四句也不是八句,且押韵不讲究,应属于古体诗和杂言诗;本诗有叙述生活画面,但重在抒情,所以不能归为叙事诗。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对比和比喻并用”说法错误,诗歌中仅用了比喻,没有对比。在“安能蹀躞垂羽翼”中说大丈夫怎么能像蝴蝶六足落地时一样垂下翅膀,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文中并没有对比这一手法的使用。

15拜官授职效法

161B2C

17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18D

19如果做了谏官,一定要有胆识、敢做敢为,自己敢于承担责任,但倘若有冒犯皇上之处,灾祸便马上临头。

201)作者描写司马光的用意是:突出司马光善于发现人才、教育人才,是道德的楷模。刘安世正是在司马光的教诲和精神感召下,成为了一个忠孝正直道德完美的人。

2)作者描写刘安世母亲的意图是:突出刘母深明大义、教子有方。刘安世的高尚品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的教育和大力支持。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大意:刚刚被任命为谏官。“除”,拜官授职、授予职务。

2)大意:都是效法司马光。“则”,效法、学习、借鉴。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大意:章惇因为强行购买昆山的民田。“市”,买。

故选B

2)大意:朝廷上的各位贤人差不多死光了。“略”,大概、大约、几乎。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整个句意为:(他)却另外登记其它田产,灭绝道义情理,(若)只是从轻处罚,用什么来表现出惩戒的意义?

得分点:

“籍”,“登记”,“异财”作“籍”的宾语,“财”后断开;

“义理”作“绝灭”的宾语,“理”后断开;

“止”解释为“只”,作“从薄罚”的状语,“罚”作谓语,“止从薄罚”独立断开;

“何以”是固定句式,宾语前置,之前断开。

故断句为: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大意:我都会跟你去所到的地方。“之”,动词,往,去/句意:任凭小船到达什么地方。“之”,动词,往,到。

B.大意:应当舍弃身家性命来报答国恩。“以”,目的连词,来/句意:写了《师说》来送给他。“以”,目的连词,来。

C.大意:你父亲一辈子想任此职但未能如愿。“而”,转折连词,却/句意: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而”,转折连词,却。

D.大意:有时皇帝十分恼怒。“或”,副词,有时/句意: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山峰被日光照到,有的山峰没照到。“或”,代词,有的(山)。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得分点:

“倘”,如果;“居”,做,担任;“明目张胆”,古今异义词,这里是“有胆识,敢作敢为”;“脱”,倘若;“触忤”,冒犯:“祸谴”,灾祸,罪责。

20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要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举止,明确人物形象,进而把握写人意图。

1)描写司马光的意图:

本文三次提到司马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写出司马光对刘安世的谆谆教诲;“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贷利。其忠孝正直,皆则像司马光”写出了刘安世对司马光的崇拜;“吾欲为元佑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写出司马光道德模范作用。可见刘安世在司马光的教诲和精神感召下,捐身报国,成为了一个忠孝正直的道德完美的人。

2)描写刘安世母亲的意图。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可知,刘母深明大义,鼓励其子捐身以报朝廷大恩。以母亲的深明大义交代安世高尚品节之源,不以自己的小利妨害儿子的大义,教子有方,正衬了刘安世忠孝正直的品格。

参考译文:

刘安世,字器之,是魏地人。师从司马光学习,他向司马光询问尽心做人的要诀,司马光教导他做人要诚实,并且让他从不乱发议论开始做起。后来刘安世升迁为起居舍人,兼任左司谏,晋升为左谏议大夫。刘安世体貌魁伟壮硕,声如洪钟。

章惇因为强行购买昆山的民田而被罚金,刘安世说:“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一向互相勾结,自认为是国家重臣,居功自傲,而实际上是侥幸得官,天下人称他们为“四凶”。现在章惇的父亲还健在,他却另外登记其它田产,灭绝道义情理,(若)只是从轻处罚,用什么来表现出惩戒的意义?”

刘安世刚刚被任命为谏官,尚未拜官任职时,上堂告诉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不才,任命儿为谏官。如果做了谏官,一定要有见识、敢做敢为,自己敢于承担责任,但倘若有冒犯皇上之处,灾祸便马上临头。皇上正以孝道治天下,如果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不对,我听说谏官是天子的直言敢谏的臣子,你父亲一辈子想任此职但未能如愿。你有幸任此官职,应当舍弃身家性命来报答国恩。即使获罪遭受流放,不论流放地点有多远,我都会跟你走。”刘安世于是接受任命。做谏官许多年,堂堂正正立于朝廷,主持公道。他在朝廷上当面指陈政令得失,有时皇帝十分恼怒,他就握着笏板退后一步站着,等到皇帝怒气渐消,又走上前激烈陈辞。旁边的侍臣们远远地看着,退缩一边吓得淌汗,把他看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不敬服他的。在家中居住时也从没有懈怠的面容,坐了很久也不会侧身倚靠。写字从不用草书,不喜欢歌舞女色珍宝财富。他忠孝正直,都是效法司马光。

年老以后,朝廷上的各位贤人差不多死光了,(而他)岿然独立于朝廷上,并且名望更加显赫。(宦官)梁师成把持朝政,能够定人生死,心中叹服他的才德,找到一个安世身前身后奔走的名叫吴默的小吏,让他带一封信给安世,用封大官来引诱他。吴默劝他为子孙们考虑,安世笑着回答:“我如果要为子孙考虑,就不会是这样子。我想做元佑年间的完人,好到九泉之下见我的老师司马光。”退还了梁师成的信不予理睬。

21B

22D

23C

24作者认为韩愈鼓励人跟随老师学习的观点,有正确的地方,因为人失掉了尊师之道,则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但他的论述大概是针对当时的陋俗而说的,揭露陋俗,但他的论述没有涉及老师的根本问题。

25必须要师从那个人才能得到古人的心传,这是不可改换的老师;必须师从那个人而后才能得到传授,不拜那人为师,自己便一无所得,这是不可改换的老师;必须师从那个人才能得到隐秘精微的才能,这也是不可改换的老师。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

首先分析四个选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则”,表示承上的顺接关系,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若夫”,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发端或表示意思转向另一方面;“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可译为“即使这样”;“是故”表因果,可译为“因此”。

然后分析本空上下句的关系,上句是说七十弟子侍奉孔子,可以与他一起死,可以与他一块活,不管东西南北,不敢把生命看作是自己的。下句是说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的另一类事情,所以上下句没有顺接或因果等关系,是说完一件事又转为另一件事,因此应选用“若夫”。

故选B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

A.二者均为“破旧的,不好的”。

B.二者均为“明白,知道”。

C.二者均为“筹划、设计”。

D.离开;距离。

故选D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传’,传记,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说法错误,“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指阐释经文的著作。

故选C

参考译文:

韩愈说:“老师,是传授真理、讲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的人。”“真理在谁手上,谁就是老师。”又说:“巫医和各种工匠,他们都不耻于拜师学艺。”因而对当时的士大夫耻于拜师学习感到非常奇怪,竟然连巫医、工匠都不如。韩愈大概是针对当时的陋俗而说的,没有涉及老师的根本问题。《国语》说:“人生在世,有三种人应当始终如一地侍奉他们,那就是君王、父亲和老师。”这是针对传授真理的老师而说的。讲授学业、解答疑惑,那是有差别等次的。学问有精有粗,疑惑也有大有小,能传授知识并且解答疑惑的被称作老师,这固然正确;但与传授真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巫医、工匠间的师从学习,也不可以等同视之。大概是因为有可以改换的老师与不可以改换的老师,他们之间的差别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人失掉了尊师之道,则失去了做人的资格,犹如没有了身体,则无法生存。所以父母生而老师教,这个道理本来没有什么不同的。这就是七十弟子侍奉孔子,可以与他一起死,可以与他一块活,不管东西南北,不敢把生命看作是自己的缘故。至于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则有差别等次了。经师讲授学业,分章析句解释词义,史学渊源,笔削义例,都是儒家大道所包括的。古人在“书中不能详尽地表达自己的语言,而语言又不能完全表达心中的意思”。竹简帛书所载之外,另有心得传授,口耳相传,一定要弄明来源,就像宗族里的谱系不可混淆。这是说必定要师从那个人而后才能得到传授,如果不是那个人,那么自己就无法得到古人的心传,这就是不可改换的老师。学问上的专家,文章的治国救世,其中快慢甘苦的体验,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至道所在之处,必须师从那个人而后才能得到传授,不拜那人为师,自己便一无所得,这也是不可改换的老师。至于讲解经传,没有别出心裁的旨意;纠正文辞,看不见有什么独立的见解;别人都知道、都能做到,只是偶然的机会使他做了我的老师;不能自始至终师从某甲,不妨离开他再拜某乙为师;某甲不告诉我,某乙也可请教,这与儒家大道没有什么关涉,这就是那种可以改换的老师。

巫医与各种工匠的老师,固然不能与儒家所说的老师相比,但是技术上的精深,古代专门从事某种事业的那些专家,对隐秘精微之处也有独到的见解,师从那个人便能得到他的传授,不是那个人便得不到这种传授,这也是不可改换的老师。

唉!师道失传已经很久了。有志之士,找遍天下,也没见到那种不可改换的老师;但考察古代人物,有使人怦然心动的,不禁粲然而笑,热泪潸潸而不知从何而来,这也是我的老师。没看见那个人,而对我在暗中传授,如同孤儿从像片图画上见到去世的父亲,虽然无人告诉他,睡梦中一定会有所警示的。

推荐阅读:

1.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详情 word版

2.南京大学上海市强基计划各学科录取分数线2023年

3.2023年上海市所有承诺不退档的双一流大学有哪些

4.上海:关于2023年6月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科目几时间安排重要提醒

5.上海市新高考政策改革方案解读2023年11月

6.2023年上海市体育类各个科目专业统考最低合格分数线

7.2023年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

8.2023年上海市大学最新排名前10强 哪些院校比较好校友会版

9.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本科普通批次录取开始和结束时间 录取结果查询

10.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计划,高职专科体育招生